第一四六八章 對蜀地世家讓步?(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全旭露出為難的神色,杜英鼓勵的說道:
“但說無妨。”
“應當主動拉攏一些巴蜀世家,並且保留他們的一些特權,從而讓他們能夠相比於其餘世家和巴人族群更多的利益,所以他們才會毫不猶豫的追隨都督,為都督入蜀之馬前卒。
而都督只要支援以少量的兵馬,他們自會為都督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全旭緩緩說道,“但是這樣做的代價,很有可能是在都督拿下巴蜀之後,仍然不得不保留他們的地位,因此這些人在未來很有可能會成為關中新政的阻礙。”
杜英瞭然,巴蜀內部各個世家和巴人等等之間都能夠維持現在這種小打小鬧的狀態,主要還是因為利益總共就那麼多,大家之前也分割的差不多了,所以都能夠養家餬口,且如果不是傾盡所有的話,又很難撼動對方。
勢均力敵之下,在大的分庭抗禮背景下,採取合作共存,顯然也是古往今來小勢力林立狀態下共同的智慧,甚至如果有太跳脫的想要打破這種平衡,還會被群起而攻之。
各管各的一畝三分地,這顯然也是再典型不過的世家社會。
但如果現在杜英能夠拿出來遠勝於他們平時所能獲得的利益——比如把和關中貿易的資格侷限在其中幾個世家手中,人為的打造出來諸如後世的晉商和淮揚皇商等群體,恐怕沒有幾個巴蜀世家能夠拒絕得了這樣的誘惑。
畢竟現在的他們只是在蜀錦和硃砂等貿易上佔據一定的優勢地位,就已經沾沾自喜了,若是讓他們能夠壟斷某一條商路上的貿易,甚至還在巴蜀已經失去優勢地位的一些領域做出讓步,比如現在關中透過流水線生產、在產量上完全碾壓巴蜀的絲綢錦緞產業,那麼恐怕這些巴蜀世家會恨不得今天就把杜英迎接到成都去。
其實巴蜀世家會有這般心態,也很好理解。
他們身在山川之中,嚮往中原,卻又畏懼中原,所以一邊享受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偏安的小日子,一邊又期望能夠在和中原的交流和貿易之中獲得足夠的好處, 既能夠維繫自己在本地的統治,又能夠坐實“天府之國”的美名,總算不會被後人說一聲“蠻夷”。
所以當巨大的利益砸下來了之後,他們很難抗衡這種利益的誘惑。
就算是自己無動於衷,很難以確保其餘家族不會無動於衷,所以還不如自己來吞下這利益。
但是一旦杜英給了出去,就如全旭所言,最好還是信守承諾,否則到時候這些世家們說不定會給杜英帶來什麼“驚喜”。
天下未亂蜀先亂,這可不是一句空話,山高路險的蜀地,可以成為中原王朝的後路,卻也可以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
而如果杜英真的把未來和蜀地之間的貿易集中在幾個世家的手中,顯然又會導致關中新政根本不可能在蜀地推行,這些世家就是繞不過去的地頭蛇。
杜英在蜀地這般處置,顯然還會導致其餘地方的世家紛紛升起希望,原來積極地和都督府合作並且堅定地爭取利益,那麼都督府是有可能在世家的存亡上做出讓步的。
如今的都督府,的確在京口、吳郡等地嘗試關中新政和世家之間和平共處的新模式。
但是這個新模式,說到底還是如何讓世家更加平緩的消失,而不是真的為了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