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八章 對蜀地世家讓步?(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玄之一口氣說了不少,去取水杯的功夫,閻負已接過話茬,自然不願讓張玄之專美於前:
“那李家偽皇帝,就出身巴蜀氐人,又稱賨人,當然漢家常常稱作板楯蠻,只不過其後來流落關中,倒是和漢家流民走得更近一些。
這些族群,如今掌控巴蜀的山巒要道,和平野上的漢家百姓多有衝突,之前關中和巴蜀世家之間展開貿易,為了能夠開啟商路,就曾經派人收買控扼山嶽的這些巴人、蜀人。
當然,相互之間也不少有攻伐,互有勝負,也就導致巴蜀和關中之間的商路經常斷絕,雙方商品的價格也忽高忽低,令人頭疼。
在這上面,想必全兄更有感受吧?”
全旭無奈的笑了笑,等於回答了這個問題。
全旭自己就是蜀地商人出身,所以對於巴蜀內部的那些彎彎繞,還是心裡有數的,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只要利益分配到位,蜀地之中看上去都得不可開交的各方,又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初李家偽朝從民心所向到人人喊打,不過就是兩三代人的功夫,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李家朝廷想要把巴蜀大多數的利益囊括在自己的手中罷了,自然引起了其餘各方強烈的反彈,甚至不惜透過為桓溫做帶路黨的方式、引南朝大軍進入巴蜀。
而後來的桓溫,也一樣是出於避免成為又一個李家的顧慮,所以最終並沒有留在巴蜀。
所以說,巴蜀內部的矛盾,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激烈。
全旭主掌商曹之後,也一直把關中和巴蜀的商貿當做工作重點,同樣是因為巴蜀看似並不穩定,但只要其內部能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沒有什麼矛盾衝突是解決不了的,頂多就是你讓一步、我讓一步的問題。
巴人和漢人世家,也都是多少年的老鄰居了,若是真的不能及時做出讓步、和平共處的話,那麼之前早就已經打起來了,又怎麼可能如同現在這般維持著“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因此全旭認為杜英從巴蜀內部的矛盾入手,可能很難有所收穫,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立地位,巴蜀內部反而會選擇擰成一股繩也說不準。
但是全旭並不反對杜英此時入蜀的決定。
蜀地的地勢和富饒的物產,都是現在關中所匱乏的。
全旭難道就不期望著杜英能夠儘快位臨大寶麼?
他自然也盼望著能夠早日從商曹變成商部,自己搖身一變也能從一個小小的商賈變成中樞大員。
這可是光宗耀祖的經歷。
因此現在既然一道道目光落在了全旭的身上,全旭也不含糊:
“啟稟都督,屬下一直負責和巴蜀的商貿,再加上蜀人出身,對蜀地還算有些瞭解。
都督想要兵不血刃進入蜀地,屬下竊認為有一點必須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