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四章 入華夏者華夏(第1/2頁)
章節報錯
杜英徐徐走到另外一邊的九州輿圖前:
“此圖,是何之圖?”
“九州赤縣之圖也,囊華夏之地。”張玄之趕忙回答。
杜英頷首:
“此為華夏,而出了陽關或者玉門關,西出無故人啊!”
張玄之猶豫了一下,他明白了杜英的意思。
西出陽關無故人,那片和中原隔絕日久的土地,終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華夏之地,是屬於“開疆拓土”而不是“收復故土”的範疇。
所以,都督如此說······
杜英也沒有想當謎語人,解釋道:
“今朝桓衝出了陽關,便出了華夏。
入華夏者華夏,入夷狄者夷狄。他若是自絕於中原,那麼又有什麼資格代表中原,代表華夏?
所以搖身一變,其也變成了胡人夷賊罷了!
因此只要都督府上下以誠心待之,放其施為,能幫的就幫,那麼其自然也不願意自絕於華夏。
且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都督府現在能夠拿出來多少,又給了他多少,桓幼子想來都是能看在心裡的,所以餘倒是覺得桓幼子不會成為那等忘恩負義之輩。”
杜英的話都已經說到這個份兒上了,張玄之和閻負等人就算再如何心存憂慮,也不好再多說什麼,否則都督若是甩過來一句:
“爾等如此懷疑忠貞之士的忠誠之心,是不是在爾等的心中,背叛才是理所應當?”
這樣,大家可就真的接不住話茬了。
“河東那邊戰況如何了?”杜英顯然也不打算在這個話題上深入。
畢竟張玄之他們所能看到的桓沖和杜英看到的桓衝不一樣。
他們看到的只是桓家子弟、可能心懷鬼胎,還偏偏擁兵自重。
但是杜英看到的,是位高權重卻為了方便朝廷統一指揮而主動讓出兵權、叔侄子弟造反謀逆甚至還親自率軍討伐。
顯然在桓衝的心中,一家一戶之私利和一國一族之存亡,是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的。
其實,這才是人應有之情、應有之志,在這亂世之中,沒有國家之穩定,何來家族之繁榮?
奈何事到如今,看不清這一點的人,比比皆是。
桓衝在他們之中,反倒是顯得另類。
杜英無從向張玄之等人解釋他們所看不到的桓衝,畢竟那是在這個時空中沒有發生的事。
但是以他都督的權威,張玄之等人也必定不會再多爭執。
聽聞杜英轉變話題,張玄之剛忙拱手說道:
“河東我軍已經沿太行一線集結,並在上黨等地囤積糧草。刺史雖還在河內,但大軍已悄然向上黨轉移,另外我軍派出了大量的斥候,配合六扇門封鎖鮮卑人的往來訊息。”
“可能做到斷敵耳目?”杜英問。
張玄之露出為難的神色:
“暫時還不行,蓋因之前六扇門在鄴城的行動還是引來了鮮卑人的懷疑,因此六扇門在河北的諸多佈局都不得不轉入地下,再加上慕容垂一樣大肆招買兵馬、控制漢人,所以六扇門的情報週轉如今頗為不順,戰場訊息的封鎖主要還是依靠軍中騎兵。”
“我軍前往上黨之事,恐怕很難瞞住啊。”杜英皺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