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三章 幼子,全靠你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桓衝反應過來,杜英說的顯然是自都督府全面推行關中新政之後,那些陰謀勾結、犯上作亂的世家們。
要說這些世家們是不是壞人,那也不算,因為他們是在為了維護自己的制度和利益而抗爭,其中也不乏有經世濟民之才。
而要說他們是不是好人,顯然對於現在已經把推行關中新政作為基礎的都督府來說, 這些還想要保持以往一畝三分地、九品中正制的世家們,絕對算不上好人。
如果給他們機會的話,那麼他們肯定會不遺餘力的選擇推翻關中新政。
可想而知,在未來,這種情況將會更多,畢竟關中和河洛等地的世家之前都已經不成氣候, 真正體型龐大、動輒關係到一地生民的世家, 還都在荊蜀和江左等地,而這些也是杜英在此之前刻意迴避的。
但迴避顯然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未來杜英肯定是要一匡天下的,因此也必然要直面這些世家。
如何解決這些在本地有著絕對統治力、號召力和聲望的世家,一直是關中研究討論的問題,而且也有諸多人在等待著、旁觀者。
桓衝顯然也是旁觀者之一。
出身龍亢桓氏的他,雖然一直在軍中,但是終歸還是接受的世家教育,所以也期望最終在關中新政和世家之間有一個更加平和的過渡,而不是直接斥諸武力。
桓衝的性情,本來就是典型的華夏人的性格,是傾向於調和的。
所以他願意跳出關中,從而避免自己成為激化關中和桓家矛盾的急先鋒,反而以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兩家之間聯絡的特殊紐帶。
而他也願意看到天下各方能夠和睦相處、少造殺戮。
對桓家如此,對世家也如此。
杜英之前對於南方世家的態度,顯然也沒有想象之中的那麼極端。
桓衝想一想杜英後院的組成,心裡就有數。
都督不知不覺的已經透過聯姻的方式,和王謝南渡世家、青徐北伐派以及保皇派同時搭上了關係,並且還讓其如同親兄長的師兄王猛和吳郡世家之間結親, 所以整個江左的主要派系都已和關中關係密切,這也表明是關中的態度,那就是能團結一切可團結的。
而顯然,都督現在已經開始琢磨,應當如何發落那些真的不合作的,所以打算先拿現在看押入獄的人試一試。
畢竟這些多半是從犯和家屬的,官府養著他們也是浪費錢糧,可若是直接放出去又無疑會變相降低世家們反叛的成本,得不償失。
杜英既不可能埋下禍患在身邊,也不可能讓那些曾經在太原、在北地等處除滅世家而揹負世家所傳之罵名的將士們寒心。
“鄧砍頭”還是罵的輕的。
所以選擇派去西域,以調整本地的族群比例,桓衝認為是可行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此不當只以仁政招撫之,還應當以律法約束之、以文化教化之,且······以漢人夾雜之,使其學漢家語言、著漢家衣冠、從漢家律法、娶嫁漢家兒女。”杜英接著說道。
他顯然並不願意在安排什麼人前往西域上多說,因為這還牽扯到關中對世家的態度和政策。
而這政策和態度又是由世家最終的表現來決定的。
關中律法逐漸完善,而且又不是人口爆炸的時候,所以杜英斷不可能因為一些小罪過就直接把人提到西域去。
因此他知道桓衝看向西域, 所以桓衝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