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黨”的控制,奪回集團話語權。在982年的

“三道伐宋”中,遼國三路大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相繼潰敗,這對於景宗來說是天大的打擊,

“後黨”更加壯大了,而他的威望一落千丈,永無翻身之日!景宗絕望了,在忍受了三個月的痛苦折磨後,這個35歲正值壯年的契丹男兒終於一病不起。

南院樞密使韓德讓第一時間得到了景宗病危的訊息——猜猜他是怎麼得到的,然後就擅離職守,在未獲詔書的情況下率領親信部隊趕奔行宮,這就已經是殺頭的罪過了。

韓德讓直奔皇后蕭綽的臥室——商量對策。當時的情況比較複雜,皇長子也只有12歲,其餘皇子更年幼;宗室諸王二百餘人,各自握有兵權且密佈朝堂,鑑於諸耶律們的光輝往事,接下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除了伴君出行的這二百多大貴族,上京還有很多重量級王爺們看家,這些人也有搞點兒業餘活動的可能。

其中,《契丹國志》特別提到說

“趙王”在上京,形勢頗為危急。疑點就在這個

“趙王”身上。耶律喜隱,李胡長子,初封趙王,後因謀亂被剝奪爵位,景宗即位後恢復其爵位,並改封宋王,就在一年前,剛剛捲入

“二百宋軍降卒擁立案”中。耶律喜隱的確可以被視為強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但是大多數歷史資料都顯示景宗早在7月份就將喜隱賜死了,難道是死緩,到了9月還未執行?

總之,上京和行宮裡都有不少德高望重又手握兵權的宗室貴族,他們都會對皇位的順利交接構成威脅。

此時的蕭綽正經歷著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驗。當時景宗只是病危,還沒宣告搶救無效,他的

“聖旨”依然奏效,特別是當他病危的訊息被嚴密封鎖的時候。韓德讓為什麼會得到訊息?

因為皇后真沒拿他當外人。韓德讓給她出了一套組合拳:易置大臣;諸王歸第,禁止聚會;隨機應變,奪其兵權;

“以質取勝”。簡單說,就是在朝廷內部做一番人事調動,儘量瓦解一部分反動勢力,起碼可以延緩他們舉大事的時間;

“軟禁”宗室貴族,並臨時封控,防止非必要聚集,防止他們勾結串通;把上京的貴族家眷子女召喚到行宮,扣為人質,防止上京生亂……無論是人事調動還是人身限制、以質取勝,都是圍繞兩個核心思路:奪其兵權,防止結黨。

與此同時,蕭綽則在韓德讓的幫助下積極調動

“後黨”力量,畢竟上述手段都屬於花招、小伎倆,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花拳繡腿都是徒勞。

幾天後,35歲的遼景宗耶律賢駕崩於行宮。託孤重臣韓德讓、耶律斜軫奉遺詔,擁戴12歲的皇長子耶律隆緒繼承皇位,尊蕭綽為皇太后,臨朝稱制。

從此開始,蕭綽就可以被稱為

“蕭太后”了。蕭太后摟著12歲的耶律隆緒,放聲痛哭道:“小寡婦帶著這麼年幼的兒子,宗室貴族們兵強馬壯,對皇位虎視眈眈,外部又有強敵欺凌,這可咋整啊?”對景宗的評價中有一句

“重用漢人”,其實蕭太后的這句話裡就蘊藏著答案,

“族屬雄壯”,景宗或者說蕭綽,他們敢重用宗室諸王嗎?這些耶律們志向遠大,百折不撓,在謀反的事業上前赴後繼。

還是那個道理,聯想一下太宗,他重用漢人降將降臣,以此抗衡

“太后黨”,景宗和蕭綽也正是透過重用漢人如高勳、韓匡嗣、韓德讓等來制衡宗室諸王。

孤兒寡母,面對內憂外患,難道我們也要重蹈後周的覆轍嗎?小寡婦蕭綽哭得梨花帶雨。

韓德讓、耶律斜軫拍胸脯保證,

“有我在,怕啥呀?”於是,蕭太后就把保衛皇宮的重任交給了韓德讓。

耶律斜軫等擁戴功臣各有封賞,這是自太宗以來第一次未發生流血的最高權力交接,遼國曆史進入到了

“聖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