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在董璋頭上的利刃——綿州刺史武虔裕,讓董璋寢食難安,與孟知祥密謀聯合反叛後,董璋就把近在咫尺的武虔裕列為首個攻擊目標。

經過一番思索,董璋決定以智取勝。

董璋主動上表,表奏武虔裕為東川行軍司馬,請他來梓州指導工作。朝廷正求之不得,既然董璋主動要求把間諜安插在身邊,那就成全他吧。

武虔裕欣然來梓州自投羅網,被董璋囚禁。

有意思的是,董璋上表的那一天,是4月1日。

略施小計,拔掉了朝廷的定時炸彈,董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集結部隊,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閱兵,做了全民戰爭動員。

董璋讓軍隊把頭髮都剃掉,然後在臉上刺字,表明反叛的決心。在劍門關以北,新築永定關,增設烽火臺。做好了戰爭準備。

董璋果然要反了,這是多麼辛辣的諷刺。因為李嗣源朝廷早期的兩川政策是“倚東滅西”,扶持董璋,共圖孟知祥。

西川下轄13個州,幾乎是東川(5)的三倍,綜合實力大大超過東川。聯合弱者消滅強者,是破除鼎足之勢的唯一正確道路。因為他若,所以在分贓時沒有話語權,也比較容易被“黑吃黑”。

而如果李嗣源聯合西川滅東川,結局將是朝廷為西川火中取栗,戰爭紅利被西川獨吞。

所以李嗣源的“倚東滅西”戰略是唯一正確的兩川政策。

然而在安重誨的一番騷操作之下,董璋在謀反的道路上彎道超車,走在了孟知祥的前面。上兵伐謀,可朝廷在戰爭爆發前就已經輸在了“謀”上。

破壞朝廷的兩川戰略,也成為日後定安重誨死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時,老謀深算的孟知祥卻要抓緊最後的機會,再敲一把李嗣源的竹槓。

孟知祥上表朝廷,避開當下敏感的兩川局勢話題,請求朝廷把雲安的13個鹽場劃歸西川,以鹽利貼補運往夔州的錢糧等費用。

董璋大吼大叫,孟知祥卻悶騷裝乖。

朝廷大戰略翻車,節奏被打亂。李嗣源同意了孟知祥的奏請,想以此拉攏孟知祥,制衡董璋。就這樣,朝廷的兩川政策出現一百八十度大反轉。

李嗣源不斷加大對閬州、遂州的軍事投入,董璋出兵攔截,劫掠中央特遣軍,以此向朝廷示威,要求中央停止在兩川地區的軍事滲透。

兩川形勢進一步惡化,周邊的商旅已經不敢再進入巴蜀地區。

董璋的兒子董光業在洛陽任職,做宮苑使,管理御花園。董璋給他寫信,說中央分割我的土地,另設軍鎮,並派重兵駐守,這是要殺我!你現在就拿著這封信去見安重誨,替我警告他,倘若中央再敢派一兵一卒,我就造反!此信與你訣別。

董光業連忙遵照父親的指示,轉奏到中央。

會咬人的狗不叫喚。很多時候,張牙舞爪、耀武揚威,恰恰說明他內心的恐懼和軟弱,只是想透過武力威懾,逼迫對方讓步,坐回談判桌,“以戰促和”。

董璋的一系列高調的“謀反”舉動,都是在要挾、恐嚇李嗣源。你李嗣源不是弱勢嘛,不是綏靖妥協嘛,不是都要對彈丸的荊南高季昌做出讓步嘛,怎麼就不能遷就遷就我董璋了?

不是說愛哭的小孩兒有糖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