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彭州尾聲(第1/2頁)
章節報錯
韓建與王建原本都是忠武軍的低階軍官,黃巢進犯長安時,被楊復光挑選出來,編成“忠武八都”,在驅趕黃巢、收復京師的作戰中立有大功,楊復光死後,又被田令孜改編為“隨駕五都”。
楊復光對韓建是有知遇之恩的。
而今,楊復恭卻淪為了韓建的階下囚。
楊復恭破口大罵,罵韓建是個恩將仇報的狗奴才。如果不是我弟弟楊復光的提攜,哪有你韓建的今天?眼看我們楊家落難,你非但不捨命相救,反而落井下石,還要拿我的人頭去請功領賞不成?論輩分,我是你大爺,你大爺的!
每一句都是戳人心肺的大實話。
韓建羞憤難當,一怒之下,將楊復恭及其養子楊守信處死,只留下了楊守亮。
楊守亮抬頭掃視,發現韓建身邊的八百親隨全是自己曾經的老部下,於是對韓建說:“我向來待他們不薄,而今天,被說為我赴死了,他們居然連一句幫我求情的話都沒有,我勸你趕緊殺了這幫白眼狼,免得日後也淪落到我今天的地步!”
韓建點頭應允。
楊守亮又說,“你彆著急殺我,麻煩你把我送到京師,我見了天子之後,訴說先人之功,也許還能僥倖不死。”
楊守亮口中的“先人”指的就是楊復光。
楊守亮與楊守信是親兄弟,原名訾亮、訾信,也是“草軍”出身,最早追隨王仙芝,後來在與楊復光的作戰中投降。楊復光將訾亮收為養子,更名為楊守亮,而把訾信送給楊復恭,由楊復恭收為養子,更名為楊守信。
韓建將楊守亮押往京師,在楊守亮的嘴裡塞入一個小球,又用絲帛緊緊勒住他的嘴巴,那畫面真有情趣。
昭宗登上延喜樓,親自審問。楊守亮有口難言,只能搖晃腦袋,左右小吏替他回答,“他認罪了。”
“哦,那他為何一語不發?”
“他無話可說。”
於是,楊守亮被依法斬於獨柳下,人頭掛在鬧市示眾。
幾乎與此同時,楊守厚病逝於綿州,其部將舉州投降王建。
李茂貞呈獻上一份證據,是楊復恭寫給楊守亮的書信,這些書信總共60頁紙。
在信中,楊復恭讓楊守亮廣積糧草、秣馬厲兵,做好搞事情的準備。在信中,楊復恭還說昭宗是我力排眾議才擁立稱帝的,結果這白眼狼還想搞我,咱爺們兒想想辦法,幹他一娘票!
這就是李茂貞呈獻上的楊氏集團謀反的“鐵證”。
李茂貞在出兵前,還曾彈劾楊復恭,說這傢伙自詡為隋朝皇族後裔,“以恭帝禪唐,故名復恭”,簡言之,“楊復恭”這個名字就是謀反的鐵證。
見過扯淡的,沒見過這麼扯淡的。
楊復恭怎麼可能是隋朝皇族後裔?楊復恭不姓楊,這是常識,他跟人家楊堅、楊廣沒有半毛錢關係。
再說“復恭”,“復”是他這一輩的行輩字,往後是“守”,往前是“玄”。“楊復恭”就是隋朝楊氏子孫要光復恭帝的江山社稷啊?那麼劉念漢、朱復明是不是也該滿門抄斬?
事已至此,我們不由得要重新審視“倒楊運動”,楊復恭真的要謀反嗎?
“楊復恭謀反”本身就是一個假命題。太監謀的哪門子反?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讓我們除去濾鏡,換個角度、換個立場來複述一遍:
在昭宗的有意縱容下,新銳文官集團對老宦官楊復恭展開了全方位立體化打擊,從服裝穿戴到姓氏、養子,360度無死角捕風捉影、小題大做,甚至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一輩子官場上櫛風沐雨的楊復恭,早就聞到了血雨腥風,做出了與田令孜相同的選擇,以退為進。老奴不玩兒了,老奴交出實權,退休回家,換一個風燭殘年行嗎?
不行。
乾兒子拜訪乾爹,就是有意謀朝篡位,圖謀不軌。這個理由連昭宗都覺得太牽強,所以找的開戰理由是楊復恭涉嫌謀殺送詔書的使節,而不是與楊守信密謀造反。
楊復恭與楊守信只好逃到興元府,投奔楊守亮。注意,我在前文用的詞就是“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