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洪門致公堂(第1/2頁)
章節報錯
記得在湯皖第一次乘坐火車,沿著津浦線南下到達滬市,和大牛一起,走進了滬市的那座“他國之城”,第一印象是乾淨整潔的寬闊道路;揹著長槍的瑛國大兵,以及伏在牆上接受檢查的屈辱華夏人。
然而華夏人卻是把那一片區域稱之為“十里洋場”,人人皆想走進去。
如今湯皖和錢玄站在紐約的從林街,也就是華夏城的入口。
目之所及,有癱坐在街頭汙水上,無家可歸的流浪同胞,飢黃瘦瘦,長長的枯槁的辮子,衣不蔽體;
滿嘴吆喝著粵語的小攤位老闆,穿的稍微體面一些,至少遮住了身子,雖赤著腳,但臉上也有些色澤;
飯店門口,東南沿海的同胞,或客家話,或粵語等,熱情招呼著來往行人;
還有穿插在人群中,白面板,藍眼睛的洋人,好奇的這裡看看,那裡看看......
他們大概只是獵奇心理作祟才來的此地,說不定心裡正在鄙視著呢,要不然為何洋人都離華夏人遠遠地,生怕弄髒了他們的衣服。
十米來寬的道路兩旁,擺滿了像是首都前門大街上的雜貨攤,那些洋人就像是在雜草間的蝴蝶,總是能片葉不沾身。
街道兩側則是充滿了華夏元素的三層建築,綠色、硃紅,深藍等五彩繽紛的顏色,屋簷翹角以及琉璃瓦頂。
街上到處都是華夏人,華夏字的招牌幌子,和華夏語言.......
“感覺如何?”湯皖問向一旁怔怔而立的錢玄。
“差強人意!”錢玄拉攏著一張臉,又言:“苦!”
“走吧,進去瞧瞧!”湯皖摒息哀嘆,率先進了華夏城。
走在從林街上,讓湯皖仿若置身國內,旦夕之間,回到了首都,一股獨特的,只有華夏人才懂的氣息迎面而來。
兩位先生打扮的華夏人,很快就引起了華人的注意,僅憑服飾就能輕易斷定這兩位先生來自國內,而不是曰本人。
因為在黴國的曰本人會極力解釋自己不是華夏人,以至於他們的服飾要麼極具曰本特色,要麼則是西裝革履,只有華夏的先生們才喜歡身著長衫。
“兩位先生,打哪兒來?吃飯還是住店?”立刻就有一位華人迎上來,操著不標準的普通話詢問。
“吃飯!”湯皖笑道,又問道:“街上可有川菜?”
“有,兩位先生隨我來!”這位同胞打扮與首都拉車的師傅不無一二,渾身上下透露著機靈勁,在前頭領著湯皖與錢玄。
在這條從臨街上,如今生活著差不多一萬多名華夏同胞,有時候國內同胞來黴國,不認識路亦或者需要幫助,他們正好可以派上用場,還能得一些報酬。
華夏城生意最好的大概就是飯店了,因為華夏菜系五花八門,川菜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
粵菜擅長小炒,要求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還相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
徽菜的特色是滑燒、清燉和生燻法;
杭幫菜形態講究,精巧細膩,清秀雅麗,偏甜;
.......
擁有八大菜系的中餐已經成了華夏文明的代表之一,這項傳統也刻在了華夏人骨子裡的,洋人的麵包偶爾吃吃還行,時間長了鐵定遭不住。
最早到黴國來闖蕩的華夏人,大多都是出自東南沿海一帶,所以從林街上粵菜居多,經過了幾十年發展,才有了後來的其他菜系加入。
湯皖是徽州人,錢玄是浙省人,住在首都,卻偏愛吃川菜,在海上漂了那麼久,吃的是西餐,在波士頓吃的也是西餐,麵包牛排紅酒雖好,但還是麻辣入骨來的香。
領著湯皖往川菜館走的華人叫葉炫,二十多歲的年紀,看起來比湯皖還滄桑,他父親二十多年前來的黴國,認識他母親,然後才有的他,所以葉炫從未去過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