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勸勸多爾袞吧(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漫山遍野的聒噪聲,縱是深夜又如何入眠?”
洪承疇負手望著漫山遍野的軍營,住在這些軍營裡計程車兵有八旗兵,也有綠營兵。
這十幾萬的大軍在這裡駐紮一天,就要消耗掉山東半個縣的存糧。
洪承疇幾番上旨請求多爾袞暫停南征,於民休養生息。只是他是漢臣,還是盤錦之戰後才歸順大清的漢臣。
滿清雖重用漢臣,但漢臣在滿清高層眼裡也是有三六九等的,越早降於滿清的漢臣越是受滿清高層的器重,在那些主子們的眼裡,分量也更大。比如范文程,寧完我等人在多爾袞心裡就站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很可惜,他洪承疇並不是這一等的漢臣,多爾袞雖然讓洪承疇擔任山東巡撫,統籌山東諸務,可偏偏就不給他洪承疇調撥一兵一卒,哪怕是綠營兵可不肯調。
可見大清還是防著洪承疇的。這讓洪承疇甚是懊惱,他在福建老家的名聲和鄭芝龍一樣,早已經臭不可聞,還入了弘光朝廷的奸臣榜。甚至連他的名字也被移出了祖籍。
要知道,此前他可是大明朝的封疆大吏,家鄉父老們的驕傲,宗族內的榜樣。
名聲臭了,大清又不重用他,這是洪承疇現在最大的煩惱。
當然,還有多爾袞三番五次勒令他在山東征集足夠的糧草軍費,這也是讓洪承疇十分頭疼的問題。
山東本來在大明朝的諸省中算不上窮,但也論不上富。
只是幾經戰火蹂躪,又長期處於前線戰場,山東諸地可以用一片殘破來形容。
要在這等殘破之地徵集十幾萬大軍所需的糧餉,其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大清沒有十幾萬大軍雲集山東,只怕山東的百姓早就揭竿而起了,反了他孃的大清。
現在山東的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有百姓冒著嚴冬惡劣的天氣以及被清軍捕殺的危險南逃到大明朝尋求活路。
長此以往,不出幾年,只怕大清再想向山東征稅,山東的百姓早就十不存一了。
雖說百姓對於朝廷而言是可以不時收割的韭菜,但大清這哪裡是收割韭菜,而是要將韭菜連根拔起啊。
“明明崇禎十七年的明軍還是那麼的不堪一擊,怎麼就突然冒出一支新軍,冒出一個讓人難以捉摸的閩王呢?”
孔有德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他出身自明軍系統。明軍有多爛他是親身體會過的。無論是衛所兵還是營兵都爛到了根子裡。只有將領們的少量家丁尚可一戰。
崇禎十七年的那次入關,他是信心十足的,一度認為只要打通山海關,不說天下,至少半壁江山將被大清輕易地收入囊中。
現在大清雖燃如預期中的那樣取得了漢家半壁江山,但都是殘破之地。
佔領這些地區對於大清而言反而是個包袱,大清需要的是一個富庶之地為大清輸血。
只是在南明新軍的阻撓下,屢次挫敗了大清的計劃。
對於南明閩王系力量的崛起,一向以間諜之事見長的大清竟然對此事一無所知。
這在孔有德看來是難以想象的,這麼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究竟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悄然崛起的,那個素未謀面的閩王又是何方神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旁系支藩的身份攝政監國?
“閩王,這閩王不僅是大清的心病,也是你我的心病。”洪承疇無奈地笑了笑,對孔有德說道,“南明新軍的戰鬥力,朝廷現在的情況,恭順王應該是知道的,現在並非南征的良機。”
說到此間,洪承疇環顧四周,見四下無人,隨即壓低聲音對孔有德說道,“恭順王,你是睿親王的寵臣,也是遼東的老人,你的話要比洪某有分量的多。為了你我的前程,為了大清的將來,能否勸說睿親王暫緩對南明用兵?”
孔有德編練綠營有功,現在各地的綠營幾乎要成了大清朝主要軍事力量。
因為此事多爾袞對孔有德大加讚賞,其風頭甚至超過了有獻關的吳三桂。成為所有漢人武臣中最受多爾袞器重的一員。
朝中甚至有將孔有德改封為定南王的想法,可見孔有德在滿清高層心目中的地位。
洪承疇寄希望於孔有德能夠勸說多爾袞暫緩南征,大清的軍事力量,或許能和南明的弘光朝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