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清朝的水師不足為懼,朱琳澤的海軍現在實力過剩,沒必要將全部水師都集中在自家海岸邊。

朱琳澤打算等馬六甲新城築成之後,將南洋艦隊的主港遷到馬六甲去,給荷蘭人添堵,徹底控制住馬六甲海峽。

同招商局的工作並行開展的還有向南洋地區的移民工作。

下南洋之舉被朱琳澤提高到國策的層面。

由於滿清統治者殘暴統治,橫徵暴斂,淪陷區南逃進入大明實控區的難民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些難民要是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將會是一枚定時炸彈。

從崇禎十七年開始,從北方逃難到南方的難民根據統計足足有兩百三十餘萬。

此前朱琳澤安置南明的方法是將難民中的精壯經過甄選,將優秀者編入軍中。

不過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是減輕了難民爆發舉事之後的鎮壓成本。

要真正解決難民問題,重中之重還是要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

為此,朱琳澤採取的主要是以工代賑,以及劃荒地給難民開墾,辦廠容納難民三種方法。

以工代賑主要是徵召難民疏浚運河,修建基礎設施,不給錢管飯。

只是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這三種策略已經無法應對人數越來越龐大的難民群體。

在收編了大西軍之後,朱琳澤現在已經有了四軍二十三標的步兵以及各一標騎兵和炮兵,總共十五萬多的新軍。

十五萬新軍對於朱琳澤來說已經足夠用,此前朱琳澤由於經常面對敵人時,己方在兵力上處於劣勢,患上了兵力不足恐懼症,從而大肆擴軍。

而從樓山關一戰開始,他現在對陣清軍在兵力上已經不落下風,況且己方士兵和軍官的素養都全方面碾壓清軍。

這種情況下再擴軍實在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反而會增加財政壓力。

畢竟每增加一名正式的普通步兵,朝廷每年就要發十二兩銀元做軍餉。

因此現在軍隊的重點是訓練好現有的二十五標兵,而不是繼續盲目擴軍。

停止擴軍,就意味著新軍往後就不可能在吸納難民中的精壯。

而且運河也疏浚的差不多了,修建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工程所需的工人數量也已經接近飽和。

至於工廠的數量,無論是朝廷官督商辦的工廠還是民間的工廠,也都已經趨近於飽和,後面也不大可能再吸收太多的難民入廠。

再者,由於大量難民的湧入,也極大地擠壓了當地工人的生存空間。

以蘇州地區為例,在難民湧入之前,蘇州地區本地各紡織廠的工人每月的薪酬大概在一銀元三角到五角之間。由於北方難民的湧入,蘇州當地紡織廠的本地工人薪酬被降低到一銀元不到。

更有甚者,有的難民甚至只要管飯就行,不要薪酬。

由於僱傭外來的難民勞工成本低,這些外來難民勞工比之當地工人,也更加勤勞肯幹,因此各大工廠也更願意僱傭外來的難民勞工,這讓當地的工人對這些難民恨的牙癢癢。本地工人和外來的難民勞工爆發出衝突,甚至白晝械鬥的事情在各地層出不窮。

朱琳澤的控制區都是開發程度比較高的地區,也沒剩下多少荒地可供難民們開墾,因此安置難民開墾荒地的方法也不是上策。

最好的辦法還是讓這些難民們走出去,到海外的廣大地區生根發芽。

南京城東門橋外的移民安置地是朱琳澤夢開始的地方,當初他開墾竹塹的隊伍就是從這裡出發。

現在這裡聚集著二十多萬從從北方來逃難來的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