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山關一戰清軍陣亡一萬六千餘人,其中綠營其中綠營七千餘人,剩下的則是無足輕重的雜兵。

至於滿蒙八旗的傷亡,僅有寥寥二百三十餘人,相比綠營兵和雜兵的傷亡,滿蒙八旗的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此戰滿蒙八旗未遭受多大的損失,但這一仗卻是清軍自入關以來打的最窩囊的一戰。

曾經不可一世的滿洲八旗,在面對南明新軍竟在多鐸的帶領下不戰自退。

多鐸也就此淪為滿洲高層中的笑柄,從此在滿洲高層的威望大損。

但多爾袞卻對多鐸表示理解,換乘滿洲高層的其他將領,他們做的也未必有多鐸好。

能保住滿洲八旗兵,就是大功一件。

樓山關一戰綠營表現不俗,雖然尚可喜和耿仲明的綠營兵死傷慘重,但這一仗也說明了,大清未來的軍事主力將是綠營而不是八旗。

雖然打了敗仗,但為了安撫尚可喜和耿仲明,多爾袞還是對尚可喜和耿仲明表示嘉獎,同時允許尚可喜和耿仲明在四川擴編綠營,並招降四川的搖黃十三家為己用。

搖黃十三家不過是打著義軍旗號的土匪,他們和張獻忠、李自成有這本質的區別,絲毫沒有氣節可言。想都沒想就降了大清,搖身一變成為了清軍的綠營。

樓山關一戰,朱琳澤雖勝,但卻並沒有乘勝進軍,收復四川。

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朝廷尚未做好收復四川的準備。雖然現在弘光朝歲入折銀兩千八百萬,以東南半壁的稅收達到了崇禎時期的稅收水平,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但朱琳澤對這個成績並不滿意,目下湖廣、豫南、江西還享受著免徵賦稅的政策。真正上繳賦稅的省份只有南直隸、浙江、福建和廣東四省。

朱琳澤以區區四個省份的財政收入就接近崇禎時期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收入,這是大明朝的悲哀。

士人鄉紳又到底挖了大明朝多少的牆角,這還是在土地清丈工作尚未完成的情況下。

雖然賦稅收入對比前朝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兩千八百萬兩的歲入朝廷也未能自給,還是有很大的虧空。

這些虧空目前還是由從鄭氏集團那裡抄沒的鉅額財產以及招商局的股票所得填補。

劉文秀、艾能奇的大西軍餘部已經更名為忠貞軍,現在正在前往南京的路上,接受進一步的改編,這也是很大一筆錢。

要知道,現在他的新軍由於擴編速度太快,導致裝備產能未能及時跟上。

除了老牌精銳部隊外,新軍有三分之一計程車卒甲冑不足,四分之一的火銃兵未能裝備上新式的燧發火銃,還用著從倉庫裡翻出來的鳥銃。

當然,最讓朱琳澤頭疼的還是大明朝的稅收制度實在是太過混亂了,所謂的歲入兩千八百萬,那是折銀歲入兩千八百萬。

除了銀子之外,大明朝也徵收其他的大宗商品抵稅,最常見的就是糧食和布匹。

這些大宗商品的價格難以估算,運輸不便,也不好統計,給稅收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朱琳澤在福建、廣東、浙江三省開闢了竹塹、海壇島、崖州、舟山四個口岸進行通商。也不知道今年這四個口岸的海關能給朝廷帶來多少關稅收入,兩年之內能不能彌補朝廷的財政虧空。

朱琳澤裁撤衛所一舉,雖然目前只是在江西和福建廣東施行,但還是有衛所軍官鬧事。

不過這些鬧事的衛所軍官和他們家丁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很快就被平定了。

相比衛所軍官鬧事,朱琳澤現在更關心招商局的兩支通商船隊。

其中一支在北洋艦隊部分艦船的掩護下前往日本,另一支艦隊則是在南洋艦隊的掩護下前往馬六甲,準備重開舊港宣慰司。

收復臺灣一戰後,他就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簽署了條約,大明朝現在有權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共同經營馬六甲,且不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約束。

這只是朱琳澤暫時的權宜之計,等到大明朝在馬六甲和南洋等地站穩腳跟之後,遲早要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勢力驅逐出整個南洋。

南洋地區是大明朝的後花園,朱琳澤不容其他勢力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