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對朱琳澤將難民安置在南京城外頗有微詞,畢竟這裡是國都,朝臣們擔心難民們鬧事,危急國都的安全。

朱琳澤卻是不以為意,移民安置地旁邊就是江東大營,江北還有江北大營。南京城的防務並不空虛,新兵的數量不算少,再者南直隸還沒裁撤衛所,南京地區還保留著大量的衛所兵。

要是這二十多萬難民都沒辦法妥善安置好,他這個監國攝政之王也當到頭了。

今天是這裡的移民第一批沿江出海下南洋的日子。

首批出發的移民有五萬八千人,目的地則是萬里之外的馬六甲。

這第一批五萬八千移民將從這裡出發,崇明換乘朝廷和招商局為他們準備的海船以及墾荒物資,渡海前往馬六甲開闢新的家園。

海軍將為他們保駕護航,護送他們前往馬六甲地區,尤其是部分南洋艦隊的船隻,在抵達馬六甲之後,將就地在馬六甲地區駐紮,負責保障他們的安全。

至於為什麼不把所有的難民一次性全部送到馬六甲,朱琳澤倒是也想。

只是奈何現在朝廷和招商局適合遠洋的可靠船隻都不是很多,運力有限。

一次運送五萬多移民已經是極限。

朱琳澤前期的思想動員工作做的非常好,為了做好移民的思想動員工作,朱琳澤甚至讓政工學堂的學生們進入移民安置區做這些移民的思想工作。

為他們描繪了到馬六甲之後的美好生活藍圖,那裡有著他們夢寐以求的肥沃土地,以及優良的娛樂條件。更重要的是,剛開始的三年,朝廷免徵一切賦稅,朝廷還免費向他們提供種子和農具。

新軍將保障他們的安全,相比國初洪武朝的移民,朝廷對這次移民力度的支援也更大。

就連南京的官老爺們對移民馬六甲也十分贊同,巴不得早點將這些難民全部送走才安心。

對於這些難民們來說,他們除了一條爛命之外便一無所有。

縱然知道萬里海途兇險萬分,就算到了馬六甲,那也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知道還要遇到什麼樣兇險,最終又有多少人能活著下來。

但他們還是選擇了下南洋到馬六甲去,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能夠遇到這麼負責,給予具體支援措施,千方百計幫助他們移民的朝廷,已經是這些難民最大的幸運。

下南洋是國策,要是下南洋的國策成功,往後這條路,就是成千上萬破產百姓的活路。更是關係到未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問題。

乘著現在主權觀念淡薄,只要本民族的子民安置在那些尚未得到很好開發的土地上。將來這些土地以及埋藏在土地下的寶貴資源,就是他們的,這是惠及子孫萬代的事情。

朱琳澤比和清軍打仗還要重視下南洋之事,這首批移民能否成功,可是關係到下南洋的國策能否得以進一步施行的關鍵。

為此,朱琳澤甚至從竹塹和崖州地區調來的墾荒經驗豐富的移民,許之以厚利,讓他們隨這些難民一同前往馬六甲。以確保到達馬六甲之後,當地的墾荒建設工作能夠得以順利地施行。

揚子江上的碼頭,已經停滿了由海鯊級戰艦改裝而來的民用運輸船。

由於造船廠連年虧空,靠朝廷的鉅額財政補貼才得以繼續執行。為了保證造船廠能夠健康運營,朱琳澤提出來軍轉民的思路,削減了鉅艦的建造,將造船廠的重心放在民用運輸船隻和武裝商船的建造之上。

由於竹塹造船廠的口碑很好,並且船廠的木料都是就近伐來陰乾了三年多的木材,竹塹造船廠所下水的船隻物美價廉,非常受歡迎。

由海鯊級戰艦所改來的運輸船便是其中典型的成功案例,海鯊級由於縱帆設計,能夠逆風而行,並且船隻較輕,吃水淺,行駛速度極快。

由於民用的海鯊級船上不裝9磅炮,而是十分小巧輕便的3磅炮用於防備海寇,有的船隻甚至直接不裝艦炮,而是以火銃防身,船隻的載重量大大增加。

凡此種種,海鯊級運輸艦成為了內河地區和近海淺水港的寵兒,幾乎霸佔了內河以及淺海地區的航線,成為運輸主力。

在上船之前,難民們從地上捧起一抔土,用布小心翼翼地包住,隨後向北方鄭重地磕了個頭。

這一去,不知道是生是死,也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還有機會再踏上故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