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蜀地之爭(第2/3頁)
章節報錯
只是科奎拉並不想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完全撕破臉,故而以海盜相稱。
當然,這也是馬尼拉方面不自信的表現,畢竟在遠東的海上實力,目下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是要強於西班牙馬尼拉殖民當局。
科奎拉願意主動和朱琳澤合作,倒不是因為他善心大發,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保護好不容易開啟的貿易商路。
畢竟每年上千萬兩的貿易利潤實在是太香了,香到科奎拉願意為之鋌而走險。
西班牙人願意出兵,朱琳澤是歡迎的。
彭嘉山海戰證明他的海軍完全有希望打敗鄭家水師,只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進來攪局之後,不確定因素增加了。
尤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為鄭芝龍提供的千噸級鉅艦,打破了朱琳澤在大船上的優勢。
這種戰艦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都不多,拿出來支援鄭芝龍說明他們也是下了血本了。
要是西班牙人在遠東的艦隊願意出兵襄助,這倒是能增加一些勝利的砝碼。
只是西班牙的國力日漸衰微,無敵艦隊已成過往雲煙,再者這是遠東地區,西班牙人也鞭長莫及。朱琳澤也不指望西班牙殖民當局能夠提供多強大的艦隊支援,但有總比沒有好。
不過朱琳澤還是對西班牙人做出了限制,港口可以在戰時為西班牙人開放,提供補給。但禁止西班牙人上岸作戰,踏足大明朝的土地。
科奎拉出兵的初衷是為了保障商業貿易,這個要求昂薩路考慮了一番後還是答應了下來。
朱琳澤寫完回信,讓昂薩路帶了回去。
昂薩路走之後,王遠對朱琳澤說道。
“閩王,鄭家在臺南的水師已經出航,似是要前往閩南,咱們是不是也將竹塹府福建艦隊調過來?”王遠請示道。
金門、中左所(廈門)都是鄭芝龍長期經營的海上堡壘,要啃下這兩塊硬骨頭,徹底將鄭芝龍困在泉州府城和南安城,光靠陸軍是不行的,必須海陸兩軍互相配合。
王遠的請求合情合理,朱琳澤也有此意。雖然他和鄭芝龍都大規模開發臺灣,但二者的重心都還是在大陸。朱琳澤同意了王遠的請求。
“福建艦隊可以調部分艦船來閩,但也不能全調,具體調多少,怎麼調,讓李國志自己拿主意。”朱琳澤說道。
李國志長期待在竹塹,對當地的情況更為了解,具體調多好艦船來閩,留多少艦船防守竹塹這種細節上的問題朱琳澤還是讓李國志自己拿主意,便不多作干預。
至於崖州蔣二蛋的南洋艦隊,一來路途較遠,二來規模也不大,暫時沒有調動的必要。
此時的荊襄豫南地區,在清軍退走,朱琳澤的主力也撤走之後。
大清、大順都將目光轉移到了四川。
此時四川主要的地區則在張獻忠的控制之下,張獻忠在三方的包夾之下非常沒有安全感。
清軍遣大順降將賀珍率軍從漢中南下入蜀,有取蜀之意。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雖實力不如李自成的大順,但也不是賀珍這等前順降將可以拿捏的。
賀珍的幾次入蜀都以失敗告終,被張獻忠擊退。
但清軍並未善罷甘休,阿濟格和多鐸見下荊襄豫南無望,便也打起了四川的主意,妄圖在四川取得突破,打算佔領四川之後再圖湖廣。
在賀珍戰敗之後,阿濟格和多鐸遣吳三桂、尚可喜並部分滿蒙八旗兵挾明順降軍浩浩蕩蕩,南下如蜀,聲勢頗為浩大。
吳三桂本來還打著竊據秦地養兵的算盤,並不想出兵入川,但在阿濟格和多鐸回到西安之後,吳三桂還是乖乖地出兵充當大清的馬前卒。
清軍精銳的戰鬥力遠強於賀珍的降兵,張獻忠遣孫可望率軍在保寧府抵禦南下的清軍。
孫可望力戰不敵,慶幸的是在艾能奇、劉文秀的接應下,孫可望得以成功突圍,避免了北清軍圍殲的命運。
清軍主力南下,張獻忠愁眉不展,張獻忠成事時間比李自成晚。李自成巔峰時期的大順可是據有半壁江山,有席捲天下之勢。
而他張獻忠的巔峰也不過是佔據四川一隅之地,實力遠不能和大順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