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蜀地之爭(第3/3頁)
章節報錯
後世大順抗清的主力部隊那是在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四人進入雲南,經營雲南多年訓練出來的大西軍,而不是現在的大西軍。
現在的大西軍誠然是一支很好的部隊,但還遠沒有到有和清軍精銳正面叫板的實力。
大西軍的裝備甚至還不如李自成退到荊襄的殘兵,更不用和朱琳澤禁衛軍這種從裝備再到組織度,戰鬥力都如同妖孽一般的部隊相提並論。
對四川有興趣的不僅僅是清軍,李自成也對四川非常感興趣。
在見識了弘光朝禁衛軍可怕的戰鬥力之後,李自成已經收起了東下取江南的心思。
得知朱琳澤出兵閩粵,李定國北上山東抵禦清軍南下,牛金星、宋獻策極力攛掇李自成應該乘著江南防禦空虛之際直趨江南,下南京。
顧君恩和諸將的態度則是反對南下取江南,畢竟現在明順尚是盟友,明朝還有恩於順。
貿然出兵江南,實乃背信棄義之舉,在道義上站不住腳。
當然,更重要的是大順的將佐臣僚並不知道弘光朝的虛實,不知道弘光朝到底有多少兵力,尤其是有多少像禁衛軍這樣的強軍。
朱琳澤出兵豫南,和李自成一起抵禦清軍的時候,可還同時在閩粵和靖武小朝廷開戰。
饒是如此,聽說閩粵的戰局還是弘光朝主動,靖武小朝廷沒有一次反撲成功。
更不用說弘光朝在山東還成功抵禦住了清軍,說明上次朱琳澤帶到豫南的部隊並非是弘光朝的全部精銳戰力。
大順的聲望已不如往昔,去年天下百姓皆認為大順代明乃是天命,簞食壺漿以迎順師。
但今年,尤其是在弘光朝屢屢挫敗清軍南下的企圖之後,天下人則認為明祚未終,大有漢時光武中興之意。
尤其是弘光朝的實際掌權者閩藩脫胎於受封於南陽的唐王系,而南陽正是光武帝的故鄉。
雖然漢時的南陽和明時的南陽並不是一個地方,朱琳澤還是王而不是帝,但這並不妨礙民間好事者將其於漢光武帝相提並論。
現在民間的百姓更心向明軍,尤其是禁衛軍這等紀律嚴明,不擾民的明軍,在民間的口碑非常好。
李自成心知東下沿途百姓不會全力支援他,權衡之下,李自成還是覺得西進四川更有盼頭。
牛金星見勸說李自成東下無望,便和宋獻策一起投李自成所好,西進四川。
並將當今天下局勢比為三國時三足鼎立之勢。
大清在北,兵強馬壯,是為魏,南明在江南,是為吳,而大順當下的局勢和當初的劉皇叔頗有幾分相似之處。
雅文庫
如果是宋獻策是蠢的話,那牛金星就是徹頭徹尾的壞。
顧君恩當即便予以反駁,反問二人:“若萬歲為劉皇叔,張獻忠是劉璋嗎?”
當下的形勢和三國並不能一概而論,三國之時南方開發程度地,孫劉兩家和曹魏的實力差距過大。
而現在的江南,僅以南直隸一地的賦稅便比滿清全境的賦稅都高,南明在財力上比之滿清更有優勢,至於滿清在軍事上的優勢,照當前的發展趨勢,日後必然為南明弘光朝所超越。
再者,朱琳澤已經表明了也有和張獻忠結盟之意,貿然取蜀弘光朝那邊也交代不過去,更何況,他們現在若想取蜀,要面對的可不僅僅只是張獻忠的大西軍。
他們還有和清軍爭奪屬地,沒明軍的襄助,能不能打敗清軍也是未知數。
蜀道難,但清軍從漢中南下入蜀的道路可比他們溯流西上要容易。
顧君恩反對出兵奪蜀,認為當務之急是儘量發展荊襄兩地的生產,屯墾田地。
荊襄兩地原有的糧食產量不足以養活二十萬大軍,尤其是大順這二十萬大軍中多數還是戰兵,所需糧餉更多。
剛剛回到的襄京和李自成會和的李過、高一功等人也反對入蜀。認為以現在大順的局勢不應該四面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