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使館互相遣使之事,對兩國商民多有裨益,我們希望能夠在大明朝的首都開設使館。”昂薩路說道。

“只要國王陛下同意我們在大明朝的首都開設使館,我們的馬尼拉亦向大明朝開放。”

作為西班牙駐臺領事,在竹塹生活的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昂薩路的漢語大有長進。

朱琳澤准許西班牙在竹塹開設商館,設定辦事處以處理兩國之間的商貿事宜。

只是竹塹畢竟孤懸海外,連大明朝的省垣都算不上,昂薩路希望朱琳澤能夠准許他們在大明朝的首都開設使館,以方便兩國之間的交流。

萬曆年間的馬尼拉大屠殺之後,明西兩國商民都沒有贏家。

西班牙雖然清理了大量華人商民,大大減小了華人在菲律賓,尤其是馬尼拉的影響力。

但隨之而來的是馬尼拉百業凋零,經濟凋敝,馬尼拉殖民政府的稅收大減。

這次屠殺唯一的受益者是倭寇,在西班牙人屠殺馬尼拉之際,倭寇的表現最是積極,協助西班牙人屠殺華人,想要接手華人在當地的貿易。

只是倭寇手中的貨源有限,倭商財力和明商亦不可同日而語,最終還是沒能取代明商。明商很快就捲土重來,重新從倭寇手裡奪回了曾經屬於他們的生意。

西班牙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倭寇的貿易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無法和大明朝的貿易品相提並論。至於倭寇的白銀,西班牙人最不缺的就是金銀。

朱琳澤答應了昂薩路在南京開設使館的請求,但還是對使館的人數做了相應的限制。

見朱琳澤答應了西班牙在南京開設使館,昂薩路也代表馬尼拉殖民政府同意明朝方面向馬尼拉派駐官員,開設使館。

只是兩國政府之間互派使館大使,馬尼拉方面還要告知歐陸的宗主國,看西班牙王室的意思。

開設使館受益較大的還是大明朝,畢竟朱琳澤只開放了竹塹和西班牙人貿易。大陸地區並未開放,而在馬尼拉則有大量的華人商人。

在馬尼拉開設使館,無疑能夠保障當地華人商民的利益。

至少有大明朝在背後給這些商人撐腰,西班牙人殖民當局,也不敢像萬曆年間那般猖獗,肆意屠殺華人商民。

鄭森此事表現淡然,鄭森是含著鑽石鑰匙出身的,母親是倭人,出身的時候他老爹鄭芝龍已經海上一霸,日本西南諸藩主對他相當客氣。

鄭森雖在日本長大,但多數時間都過著優渥的生活。

但施大瑄則感觸良多,施大瑄作為老一輩在海外打拼的僑民,早年嚐盡辛酸。

施大瑄後面之所以追隨顏思齊在日本舉事,想要推翻當地藩府,事情敗露之後為逃避倭寇官府的追捕遠遁海上,最終在臺灣落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地藩主大明欺壓盤剝大明商民,而顏思齊為人仗義,願為當地僑民出頭。

要是政府能直接出面保障僑民利益,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這放在以前,施大瑄想都不敢想,畢竟他們這些渡海出洋謀生的人,在當地官府看來是不安分的百姓,甚至和海盜一起劃上了等號,對他們極為不待見。

朱琳澤對此倒是非常理解,出海謀生的華人多是閩粵兩地的華人。

如果能夠本地生存下去,這些閩粵兩地的商民也犯不上背井離鄉謀生。

只是閩粵兩省田地非常有限,養不活這麼多人口,以福建為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境內多山少田,沿海居民只能向海而求生。

施大瑄乘機詢問朱琳澤能否也在倭國開設使館,理由是倭寇的大明商民數量也很多。

朱琳澤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只是表示知道了。

倭國的情況和西班牙又有所區別,朱琳澤暫時願意和西班牙人平等相處。

但不代表他願意和倭國平等相處,倭國畢竟在名義上還是大明朝的朝貢國。東亞必須以大明為尊,諸國只能臣服附屬於大明。

昂薩路帶來的書信翻譯好之後,朱琳澤覽閱了書信。

書信中的內容無非是科奎拉表示願意在海上為大明提供幫助,一起對付不勝其煩的海盜。

這些“海盜”自然指的是鄭芝龍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