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紅薯(第1/3頁)
章節報錯
“那要看王爺怎麼個印法。”負責管理鑄幣廠的鑄幣廠廠長劉奕鳴如實回答朱琳澤道。
“若是隻印製一元的大幣,縱然是千萬元,十日之內便可印製完畢。若是還要印製小幣,這印製所需時間可就難說了。”
朱琳澤心裡大概有了個底,朱琳澤是要讓這些銀幣流入市場,以方便民間交易。自然不可能只印制大額的一元大幣。
朱琳澤對鑄幣廠的工作還算滿意,鑄幣廠現在能鑄造比較成熟的貨幣,接下來對應的配套設施肯定要跟上。
明朝的六部各部的管理範圍朱琳澤還是覺得太泛了,就拿戶部來說,戶部掌管全國疆土、戶籍、田畝、賦稅、俸祿等一切和財政相關的瑣碎事務。
戶部下轄的有司除了掌管本部錢糧之外,其庶務也和其他部的有司多有交叉,經常出現權責不明,官吏之間互相推諉的情況。
朱琳澤的目標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但各行政部門至少應該做到權責分明,有著較高的行政效率。
朱琳澤有心拓殖營商,一個比較系統的金融體系是肯定要有的。
成立中央銀行,勢在必行。
當然,憑一張嘴成立一個央行容易,難的則是如何為新成立的中央銀行提供配套的人才,維持央行的運轉。
“走,去大學堂走走。”
鑄幣廠巡視的差不多後,朱琳澤便隨讓陸聞達和倪元璐等人隨行,前往初具規模的大明帝國大學堂。
他想到帝國大學堂視察一下帝國大學堂的教學工作開展的怎麼樣了。
帝國大學堂商學堂可就是中央銀行的人才儲備之地。
在帝國大學堂校址破土動工前,帝國大學堂已經開始了招生教學。
教學地點則是朱琳澤購置的幾處大宅院,只是受限於教師數量,招生人數也有限。
就以目前而言,醫學堂、工學堂、法學堂、農學堂、吏學堂、海關學堂、商學堂、文學堂、匠學堂等幾個學堂的人數加起來,學生人數也不過只有千餘人,遠不及太學。
而帝國大學堂,朱琳澤是以能容納萬人標準建立的綜合大學堂,因此在只有一千多名師生的情況下顯得空蕩蕩的。
帝國大學堂的校長由朱琳澤親自出任,實際上負責帝國大學堂具體事務的還是陸聞達這個副校長。
只是具體到各個學堂,則有各學堂的學正和學副負責相應教學,比如說陸聞達負責著吏學堂的具體教學工作。
大明官僚勳戚們投機取巧的本事一點也不差,大學堂開始招生以來,不少官僚和勳貴就將自己的孩子送進來深造,以便日後謀個一官半職。
官僚勳貴之子,除了少數實在無可救藥的,多多少少都有點文化基礎,這道為教學工作省了不少麻煩。
畢竟南京不必竹塹,帝國大學堂的開設要早於中小學堂,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
朱琳澤也只能取巧,從民間招收有文化知識底蘊的年輕人進入大學堂深造。
官僚和勳貴之子只是大學堂生源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大學堂的生源還有從竹塹中學堂直接升學選拔上來的生源以及從民間招收來的生源。
驅車走進大學堂的校門,陸聞達想起來一件事,提醒朱琳澤今年要舉行會試和殿試。
按照常理,殿試是由朱由崧負責主持,但本朝自有國情在此,朱由崧現在只是個空架子。
殿試對於歷朝歷代的君主而言都是一等一的大事,饒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不想上朝,但四年一次的殿試還是如期舉行。
這是歷代帝王拉攏天下士人為自己效力的好機會,陸聞達也希望朱琳澤能夠親自在幕後操持這次殿試,以拉攏天下讀書人。
提及殿試,陸聞達面露遺憾之色,思緒飄忽不定。
陸聞達是唐王府的老人,他對陸聞達的底細非常清楚,他知道陸聞達為什麼感到遺憾:陸聞達不是進士出身,他的功名只是一個舉人。
朱琳澤用人更重能力而非功名,他的僚佐之中,舉人功名者比比皆是。
比較有代表性的諸如宋應星和宋應昇兄弟,閻應元都只是舉人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