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張煌言(第2/2頁)
章節報錯
“若非要從這兩個職位中選一個,學生願為軍師祭酒。”張煌言大大方方地說道,“只是學生來投閩王,是衝著閩王的強軍來的,學生親眼目睹過閩王軍之軍容軍紀,為之心馳神往。”
相比於民政的人才,朱琳澤目下正缺軍事人才,張煌言要是願從軍,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你既有心投筆從戎,暫且現在本王身邊做個軍中贊畫。”朱琳澤說道。
“謝過閩王。”張煌言謝道。
朱琳澤讓親隨給張煌言安置住所,張煌言走後,朱琳澤問陸聞達道:“此人如何?”
“年紀輕輕就能考取舉人,才學是有的,是個好苗子,只是若想在軍中辦事,還欠缺些經驗,多加歷練才可堪大用。”陸聞達對張煌言的印象也很好。
朱琳澤想設定一個參謀部,現在只要指揮一支軍隊他一個人能夠忙得過來。
日後遇到比較複雜的會戰,最好還是要設定一個參謀部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調配軍隊。這麼多部隊他總不可能做到每一個作戰單位都自己負責微操。
高傑已經同意率馬步軍三萬隨隨朱琳澤北伐,左良玉也答應出三萬兵北伐,只是他本人由於身體健康原因不能參與這次的北伐,便讓部將金聲桓代為統軍北伐。
高傑和左良玉合計出六萬兵馬北伐,有這六萬兵馬,收復山東綽綽有餘。
他現在在等馬士英那邊的訊息,要是黃得功願意隨同馬士英北伐,那最好不過。要是不願意,朱琳澤也要留個後手,多留一些兵馬在南京以防不測。
在北伐之前,朱琳澤還需要對軍隊進行一次整編。
他現在在南京算上歸來時在江陰招募的一千餘新兵,總計有步兵三十哨,騎兵兩千五百騎,以及剛剛組建的三哨炮兵。
人數上看著不少,只是由於擴軍速度太快,步兵中有作戰經驗的只有三分之一,騎兵情況倒是要稍微好點,有一千三百騎是從左良玉那邊要來的老卒,算上原來自己的騎兵老卒,大半的騎兵都有作戰經驗。
不僅僅兵員缺乏作戰經驗,裝備也不如前。光是火銃就有一千五百杆的缺口,為了裝備這些新兵,朱琳澤的武庫裡現在一杆多餘的火銃都沒有了。
除了火銃之外,缺口更大的是甲冑,甲冑現在有兩千二百件的缺口,這還是朱琳澤四處收購各地衛所兵和營兵盔甲的情況下。原來的甲冑缺口更大,步卒只有一半左右的披甲率。
這次北伐朱琳澤也有練兵之意,他不想等清軍南下之際,讓一群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和久經沙場的清軍作戰,那樣毫無勝算。
當然除了士兵之外,最稀缺的還是要數軍官,朱琳澤都已經將講武堂第二期的學員全部下放軍中,擢升勤王之戰中有軍功計程車卒,這才勉強填補了軍官的空缺,保證自棚長以上的軍官都是經過沙場淬鍊的老卒。
架子是勉強撐起來了,不過軍官的質量和識字率卻是不如前了。
陸軍講武堂第三批的學員朱琳澤肯定是要擴招的,不然軍官的數量跟不上擴軍的速度,部隊的規模無法繼續擴大。
他的閩王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以他現在的財力囤積的糧草,像高傑、左良玉等人一樣拉上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部隊完全沒問題。
只是那樣的部隊根本不能被稱之為部隊,而是一觸即潰的烏合之眾,完全沒有組織度可言。在戰場上發揮不出多大作用,徒增後勤壓力罷了。
因此每次擴軍,基層士官的數量都是朱琳澤要考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士官數量跟不上,朱琳澤寧可不擴軍,保持現有的軍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