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入關【4k】(第1/2頁)
章節報錯
形勢對關遼軍非常不利,此時吳三桂已經沒有資格和多爾袞討價還價。
吳三桂清楚他要是不剃髮降清,多爾袞不會出兵入關援助關遼軍。
吳三桂一咬牙,不顧甲冑在身,託著沉重的甲冑跪倒在多爾袞面前:“吳某願帶頭剃髮歸順大清,全體關遼軍以及遼民都願歸順大清!懇請攝政王速整虎旅,入關剿賊為君父復仇!”
見吳三桂終於表態降清,多爾袞這才露出久違的笑容,多爾袞笑眯眯的扶起吳三桂:“我大清有平西伯此等悍將,何愁大事不成,平西伯,你回去之後讓關遼軍以白布系肩為號,不然你們關遼軍和大順軍都是漢人,大清兵難以分辨,恐怕會誤傷到爾等。”
“多謝攝政王!”
吳三桂在多爾袞的攙扶下艱難地起身,神色複雜地向多爾袞致謝,立刻拍馬回關,準備接應清軍入關。
清軍早已在關門外整裝待命,只等多爾袞一聲令下,身後的這支虎狼之師便可嗷嗷叫地衝向山海關。
多爾袞回身望著身後八萬虎狼之師,又回頭望著聳立在眼前如不可逾越的山嶽一般冷然高聳的天下第一雄關,多爾袞豪情萬丈,揚眉淡看關內烽火,拔刀指向山海關,以氣吞山河之勢喊道:“入關!”
多爾袞一聲令下,聽到入關二字的清軍如同打了腎上腺素一般,士氣高漲到了極點,各個摩拳擦掌,做好了和大順軍決一雌雄的準備。
八萬清軍兵分三路,從男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湧入關內,輕鬆地跨過了這道曾經他們夢寐以求,卻可望不可即的關門。
恰逢此時陰風驟起,一時間山海關飛沙走石,煙塵瀰漫,讓人看不清前方。
多爾袞下令清軍沿近海鱗次列陣,吳三桂、高第的關遼軍居右。
訓練有素的清軍很快列陣完畢,藉著風沙煙塵的掩護徐徐向前推進,少頃,風止沙停,瀰漫在兩軍之間的風沙漸漸散去。
大順軍望見前方從天而降的清軍驚駭不已,還沒等大順軍反應過來,成千上萬支箭矢從清軍軍陣中射出,如飛蝗般密集的箭矢遮天蔽日而來,落入大順軍軍陣中。
尚未反應過來的大順軍死傷慘重,幾輪箭雨過後,多爾袞一聲令下,清軍騎兵呼嘯出擊,霎時間,山海關萬馬奔騰,捲起滾滾煙塵席捲向大順軍,似乎是要將大順軍吞滅。
身處前線的大順軍中營大將劉宗敏身先士卒,率大順軍將士抵禦清軍。
然而已經和吳三桂、高第的關遼軍奮戰一晝夜沒有歇息的大順軍此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清軍的驟然出現又給予大順軍將士計程車氣沉重打擊。
此前十萬大順軍要面對的不過是五萬關遼軍,而此時他們要面對的則是五萬關遼軍加上八萬以逸待勞,鋒鏑正銳的滿、蒙、漢八旗主力勁旅,強弱已經易形,勝負已然明瞭。
大順軍在劉宗敏、李巖、劉芳亮等將領的激勵下拼死抵抗清軍,無奈寡不敵眾,死傷慘重。
鏖戰中大將劉宗敏勝負重傷,左右親衛平時相救才得以保全。
李自成正佇立於小山崗上觀戰,見敗局已定只能無奈地下令鳴金收兵,速速返回京師。
事實證明大順軍的行軍並不慢,從京師到山海關花了整整八天有餘,同樣的路程還是在大戰之後,大順軍還能拖著疲憊之身,僅僅只用了四天時間就退回了京師,清軍追都追不上。
山海關戰役最終以大順軍的失敗而告終,李自成引以為傲的五營精銳折損大半元氣大傷。
更重要的是大順軍如日中天的氣運就此被滿清和吳三桂聯手打斷。
大順,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竹塹的各項工作都在穩步開展,陸聞達和李定國沒有讓朱琳澤失望,在陸聞達和李定國二人的治理之下,竹塹的一切都井井有條。
早稻已經播撒下去,快的話六月底就能將早稻收上來,慢的話七月初早稻也會成熟。
經過崇禎十六年底以來幾批陸陸續續的移民,竹塹現在已經有移民五萬兩千人,墾闢出水田二十五萬畝,也就是一萬六千多公頃水田。
二十五萬畝水田,今年要是能小豐收,早稻這一季的水稻養活五萬竹塹移民問題不大,到了晚稻就可以向外輸出稻米了,朱琳淵也可以減少對進口稻米的依賴。
經過去年的教訓,頭前溪和鳳山溪已經斥巨資投入大量的人力修建了水利設施,竹塹的水田現在已經無懼雨季的積水,唯一怕的就是竹塹的大風。
朱琳澤擔心還沒豐收,稻秧就被大風給吹倒了,但願老天爺能夠賞飯吃。
遇到洪水可以疏通,起大風朱琳澤也沒轍。
番薯、土豆倒不怎麼怕風,朱琳澤已經讓人選種、育種,選出良種,今年就可以開闢小部分田地試種紅薯看看效果。
至於為什麼是番薯而不是土豆玉米,原因也很簡單,番薯的產量比較穩定且高,江南各地對番薯的種植經驗也相對比較成熟。
土豆和玉米朱琳澤在見過實物問過產量之後暫時打消了種植土豆和玉米的念頭。
後世雞蛋大小的土豆都算小,明末的土豆大的也只有鵪鶉蛋那麼大,出於好奇,朱琳澤也嚐了一下這些鵪鶉蛋大小的土豆,味道也是不盡如人意。
可能是被後世工業調味品給慣壞了,這個時代的美食朱琳澤覺得沒有後世的好吃,除了鮮之外,並無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當然鮮也只有朱琳澤這種大戶人家才能嚐到的美食,普通人家還是以醃製品為佐食的居多。新鮮的魚肉除了過年過節尋常小民也吃不起,朱琳澤已經對外採購辣椒良種,打算育種成熟後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