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閩東海商【一更(4K)!求收藏!求推薦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開臺確實做不到年入百萬兩白銀,可能還要貼錢。但是開港,只要打通航路,有朝廷在背後支援,苦心經營幾年,一年一百萬兩白銀入賬也不是不可能。
提及開港和海貿,這些靠海為生的閩商立馬來了精神,向朱琳澤訴苦。
他們現在雖然也做海貿,但由於要繳納引稅、水餉、陸餉、以及鄭家的“買旗錢”。能賺到錢並不多,運氣不好碰上市場行情大跌,利潤屈指可數,再倒黴點遇上海盜則是血本無歸。
就算是繳納引稅、水餉、陸餉、以及鄭家的“買旗錢”都交了,他們也不能和佛郎機人、紅毛鬼、倭人直接交易,而是要透過鄭芝龍之手交易,鄭芝龍在他們之間充當中間商的角色收取中介費。
所謂的引稅,就是民間出海貿易的船隻,必須由政府核准後頒發“船引”,方能憑船引出海。到東西洋的大船每張船引抽取六兩的引稅,到臺灣雞籠和淡水的小船抽取二兩的引稅。
水餉則是對出口的貨物徵收的商稅,根據船隻的大小,也就是船能載多少貨收稅。
具體稅則為:西洋船面闊一丈六尺以上,每船徵收白銀五兩,面闊每增加一尺加銀五錢。東洋船因為比西洋船稍小,徵收水餉為西洋船的十分之七。雞籠、淡水船更小,船面每闊一尺,徵收水餉銀五錢。
陸餉則是對進口貨物徵收的商稅,由鋪商負責繳納。情況比較複雜,要根據具體進口貨物的價值進行徵稅收。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加增餉,這玩意兒比較特殊,因為和西班牙人交易,返回時船上載的不是其他貨物而是西班牙人從美洲運過來白銀,每船需要繳納白銀一百二十兩。
這些是正常的稅,如果只要交這些稅,就算鄭芝龍當中間商賺差價,以海貿巨大的利率,他們這些海商還有的賺。
最後一種要交的錢不能稱之為稅,壓根就不是交給政府的,而是要交給鄭芝龍買鄭家旗的“買旗錢”。
這是鄭芝龍跟荷蘭人學的,每條大船每年要交三千兩的買旗錢。不買鄭家旗的話也行,你若出海你的船百分之百會被“海盜”搶,說是海盜其實也就是鄭芝龍的私人海軍。
而且這鄭家旗每年一換,還是絕版的。假如你今年不買,想拿去年的鄭家旗湊數也會被搶。
此時的鄭氏集團正值鼎盛時期,他們的船隊橫行於東洋、南洋,儼然東洋和南洋的海上警察。
聽完這幾個閩商的傾訴,朱琳澤將這些事情暗暗記在心裡。他也不得不佩服鄭芝龍的生意頭腦,一面破旗賣三千兩,可真會做生意。
“若是竹塹開港,那這引餉、水餉、陸餉如何繳納?王爺是不是也收買旗錢呢?能否不從月港出海,直接從福寧州、福州出海?”
幾個閩東商人對此接連提出問題,這些稅收是他們最關心的。
朱琳澤早有準備,他拿出一本冊子,封面上寫著《竹塹海稅法草案》,將這本書放在案几上,供這幾個閩東海商閱覽。
稅收是一等一的大事,雖然朱琳澤上一世本科學的是金融,不過那是被家裡逼著選擇這個專業,興趣不大,所以後來又自學中國史和世界史考取了名校的中國史碩士。
本科學的那點可憐的金融知識,早就還給老師了,因此他只能根據腦中僅存的那點金融知識制定了一個關稅徵收的草案,以後根據實際情況再繼續慢慢修改完善。
“引餉、水餉、陸餉,由本王代朝廷徵收,具體徵收法則沿用舊制。可直接從福州、福寧州出海,閩省官府那邊,待本王將流民安置完畢,親自去會會他們。”
朱琳澤說道,現在還沒登臺,這些事情還有時間再準備,不著急。至於福建當地的地方官,多多少少都收了鄭芝龍的好處。沒有地方官的縱容放任,鄭芝龍也不會在這近二十年的時間內坐大到如此程度。
抵達臺灣之後,他還要親自出馬會會這些福建的地方官,以免這些地方官過分刁難這些為他辦事的閩東商人。
“王爺,那買旗錢呢?”
這些閩商最在意的還是買旗錢,畢竟這玩意兒貴的離譜,是出海最大的成本之一。
他們擔心沒掛旗會被鄭芝龍搶,朱琳澤是代表聖上奉旨出海開臺,鄭芝龍就算是再無法無天也不至於替皇上辦事的船也敢劫。
“你們要的旗,本王會給你們的,至於旗錢要作價幾何,本王尚未思慮清楚。但有一點可以向你們保證,那就是要遠比鄭芝龍的鄭家旗要低!”
“王爺金口玉言,我等相信王爺。有這《竹塹海稅法草案》,足見王爺目光高遠,未雨綢繆。我等願與王爺合作!”林永的聲音非常激動,立刻站起來代其餘的三個閩東商人表態。
其他三個閩東商人趕緊跟著表態,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他們生怕錯過這個機會,朱琳澤會另尋他人合作。
閩東商人的反應在他的預料之中。朱琳澤示意他們坐下,繼續說道:“只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要開臺甚至開港,首先要被開臺之名運送到竹塹,開臺之後方能開港。”
大餅向他們劃完了,接下來朱琳澤就要向他們索取了。
“本王沒有足夠的海船,因此輸送流民登臺之事,還要仰仗諸位費心,日後到大陸採買物資,也許勞煩諸位。開臺越早成功,本王也就能越早開港,與諸位貿易。”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林永等商人忙不迭點頭道,“我等這就回去海船即日開到南直待命!”
“好!”朱琳澤要的就是他們這番話,朱琳澤端著茶盞站了起來,“本王以茶代酒,敬諸位一杯,願我們合作愉快!竹塹早日開港!”
“願為王爺驅馳效力!”四個閩東商賈紛紛起身回敬朱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