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武昌(第2/2頁)
章節報錯
楚王宮恢弘大氣,城牆周長六里多,比很多小縣城還要大,這裡是楚王朱華奎的國中之國。
有明一朝對藩王的限制非常嚴格,藩王之間私下會面可是堪比謀反的重罪。
但在崇禎末年,託李自成的福,這個限制形同虛設,陷藩的宗藩投奔尚未陷藩的宗藩更是常態。就像民間老百姓落難投奔親戚一樣正常。
比如福王世子朱由崧,也就是後來的南明弘光帝就曾逃亡到衛輝府,投奔衛輝的潞王朱常淓。後來農民軍進攻衛輝,朱由崧又隨潞王逃往淮安,與南逃的周王、崇王一同寓居於湖嘴舟中。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唐楚二藩已經兩百多年未曾往來,如今我又是落魄之身,楚王焉會理我?我又何必自討沒趣。”
對於現在的楚王朱懷奎朱琳澤沒有興趣,這傢伙只剩下一年不到的陽壽了,再過幾個月,二號藩王收割機張獻忠即將在武昌閃亮登場。
有了福王的前車之鑑,朱懷奎還是一毛不拔,面對湖廣官員下跪請求捐餉不為所動,最終城破被張獻忠沉入長江溺死。而楚王府的金銀珠寶,盡數為張獻忠所有。
張獻忠都嘲笑朱華奎是傻屌,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見的。
至於朱由崧投奔潞王朱常淓,人家是叔侄關係,血緣近。
朱琳澤也沒有投奔楚王的打算,再過幾個月張獻忠就要屠武昌了,留在武昌把脖子洗乾淨等著張獻忠來砍麼?
陸聞達也是明白人,河南全境除了黃河以北的幾個縣全部丟的乾乾淨淨,荊襄地區也快丟乾淨了,荊襄地區一丟,武昌城勢必難守。
資訊差是朱琳澤現在的唯一的優勢,想要在明季這紛繁亂世中有所作為,他現在必須利用好所掌握的資訊,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
至於唐王世子的身份對於他而言既是禁錮他的枷鎖,也是上升的臺階,到了南明時期,這個唐王世子的身份還可以是一面旗幟,就看他怎麼利用了。
吳又可當了半生遊醫,經濟上並不寬裕,上次朱琳澤給了吳又可不少診金,便一頭扎進了書肆。
正好朱琳澤也想看看武昌城的書肆裡有沒有值得買的書,可以買一些書在路上看,也跟著吳又可鑽進了書肆裡找書。
《紀效新書》、《練兵紀實》、《武備新書》、《武經總要》、《農政全書》、《天工開物》、《西法神機》朱琳澤指了指看上的書籍,讓店夥計把這些書都搬來。
店小夥見朱琳澤談吐不凡,身著錦衣,後面還跟了幾個身材魁梧的軍爺,一眼就看出朱琳澤的身份不一般,又是端茶送水,又是將同類的書籍搬到朱琳澤面前供朱琳澤選擇。
一旁的吳又可卻是不樂意了,嘟囔著抱怨道:“你這店小夥也忒勢利眼了些,見他錦衣華裳便殷勤伺候,見我粗布短褐便不理不睬。”
朱琳澤瞥了一眼吳又可的裝扮,一襲麻布短衣漿洗的看不出原來的顏色,肩膀處由於常年揹負重物已經嚴重磨損,打上了兩三層厚厚的補丁,胸前、腋下好幾處被樹枝劃出的口子還沒來得及縫補。
更嚴重的是,這件衣服明顯大了許多,不合身,顯得十分邋遢。
“人看衣裳馬靠鞍,一會兒買完書,我帶先生到城東的裁縫鋪尋個好裁縫給先生做一套合身的衣裳。”
“那倒不必,又可常年行走于山野之間,穿著好衣服,劃破了心疼。”吳又可拒絕了朱琳澤的好意,不過轉念一想,又說道,“衣服我可以不要,世子爺可否將又可的書錢一併結了?”
吳又可將精心挑選的幾本書交給交給店小夥包裝,一旁的陸聞達揶揄道:“吳先生不趁此機會多買些書?”
“讀書在精而不在多,行醫者貴在實踐。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若只專注於醫書,這醫書不讀也罷。”吳又可正色道。
“陸長史。你就少拿吳先生打趣了,吳先生說的對,行醫者貴在實踐,實踐方能出真知。”
朱琳澤結算完買書錢,讓隨行衛兵將書挑走,徑直朝碼頭走去。
武昌雖好,不過不是久留之地,他並不打算在武昌多做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