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第1/2頁)
章節報錯
華夏大地本來是官吏一體的,官階的高低用石高來區分,比如縣令是秩六百石,縣丞可能就是四百石,縣尉可能就是三百石。
等到了最底層的里正、父老、裡監門的時候,可能就只能是斗食吏。這些斗食吏理論上是可以升到最高階別的萬石大吏,當然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
就像現在的社會理論上所有人都有可能當上國家最高領導人,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不過上升的通道是開啟的,所有秦漢時期是華夏民族戰鬥力最強悍的時代。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官吏分家呢?這就要從東漢的建立說起,劉秀依靠豪強打敗了王莽建立東漢,使得豪強尾大不掉,漸漸形成了門閥。這也是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常常聽到什麼四世三公,什麼郡望之家的說法。
這些大門閥左右了朝堂天下,就算是皇帝也不敢輕易得罪這些門閥。到了曹丕篡漢建立曹魏的時候,為了得到門閥的支援,採納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在這一制度下,高門大戶一片狂歡。
也就有了後來的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庶人的說法,無論是上品還是下品都是官老爺,當官是為了享受的,而不是為了做事的。
那麼事總需要有人做吧,於是乎就有了做事打雜的吏,充當吏的都是庶民,什麼是庶民,就是普通的黔首百姓,與士相對。
從此官員就不再以石高來比較官階,而是以品級來比較。不管朝代如何變更小吏的地位卻越來越低,到了滿清時竟然與賤民同等,子孫都不得科舉。
能不能不用這些胥吏呢?根本就不可能,一個大縣:知縣、縣丞、典史、主簿,這是縣衙中的四個有品級的官老爺。主管教育的縣教諭,就是海瑞曾經當過的那個官。
縣有官倉就會有一個到幾個的倉大使,這跟縣城中的官倉數量有關,若是有官庫就會有一個庫大使頂多再算上一個關卡的巡檢司巡檢,滿打滿算十個人左右就已經是一個縣的全部有品級的官員。
指望這十個人能夠管理好幾萬人口的一個縣嗎?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用胥吏維持管理。沒有利益這些胥吏憑什麼要聽你官員的話,要知道除了少數幾個是戶部有編制的經制吏,其他的只能叫做白吏或者衙役。
甚至在這些白吏的身邊還會有幫閒,他們既沒有朝廷發給的薪水,又沒有知縣老爺私人掏腰包給的補貼,憑什麼給你幹活。
這就是胥吏為何熱衷盤剝百姓的原因所在,不盤剝百姓他們吃什麼喝什麼?這些胥吏都是本鄉本土的地頭蛇,這些人對本縣的事物門清,一個新來乍到的知縣老爺,一點兒施政經驗都沒有的情況下,不被這些胥吏坑那就怪了。
那麼要如何改變這種對朝廷非常不利的局面呢,要知道每一個州縣依附於官府吃飯的胥吏至少都有上百人,不解決這些人今後的生存問題,想要實施新政改革,非得出大亂子不可。
會議開到午時,會議室外‘全聚德’的掌櫃在門外詢問:“陛下!是否開宴?”
聽到門外的聲音,朱瞻基笑道:“沒想到時間這麼快,都中午了,先祭了五臟廟再說!”
“陛下聖明,臣也餓了!”王二拍著肚皮說道。
“哈!哈!哈!”朱瞻基哈哈大笑道:“朕記得你當年當兵就是為了能吃一頓飽飯,現在不至於吃不飽了吧?”
聽著皇帝的玩笑話,王二也笑著說道:“臣現在好歹也是五品的海關大使,每年的俸祿還是很客觀的,怎麼可能吃不飽?那也太瞧不起陛下給的俸祿了!”
“你們聽聽,這要是他吃不飽,還要怨朕給的俸祿不夠呢!”
眾臣知道皇帝這是跟自己的寵臣開玩笑呢,都附和著跟著笑了起來。
在朱瞻基的堅持下,皇帝的分餐制已經深入眾臣之心,一人一個小几。這種復古的宴飲方式受到文官的推崇,卻不受武臣喜歡,因為大家不坐到一張桌子上不熱鬧。
如今的烤鴨已經成了京城宴飲必上的主菜,下午還要開會,中午的宴會沒有酒,朱瞻基以茶代酒向他的這些核心大臣說道:“諸位愛卿!朕非常感謝諸位愛卿對大明的發展做出的努力,大家辛苦了!”
眾臣趕忙回禮:“這是臣等的本分!”
朱瞻基微笑道:“好一個本分,若是天下官員都能謹守本分,老百姓也不至於過的那麼苦。可見這知易行難,想要知行合一非常的不容易,朕與諸卿還需努力!”
“臣等遵旨!”
午飯後稍微休息了半個時辰,君臣眾人再次回到會議室繼續開會,眾臣都很清楚這一次的會議非比尋常,明年將是新政改革的關鍵一年,只要江南的土地改革能夠順利完成,新政推向全國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會議一開始朱瞻基便問道:“諸位可有解決胥吏的辦法?”
眾臣沉默了一會兒,房山知州況鍾站了起來,躬身行禮道:“臣是小吏出身,可以說最瞭解的心思,臣有大機緣,得到貴人的提攜進入官場,可是大多數人是沒有這個機緣的。
要想解決胥吏的問題,必須要給胥吏出身,只有解決了胥吏的身份問題,讓這些位卑權重的胥吏有上升的空間,才能對胥吏有更多的要求。
民間有句俗語叫‘想讓馬兒跑就得給馬兒吃草’,話糙理不糙,這天下之人大多數都是凡夫俗子,過上體面的日子,是每個人的追求。
臣建議給胥吏身份,取消官吏之分,只要幹得好就能得到升遷,就是升到內閣首輔也不是不可能!”
“諸卿覺得況愛卿的建議如何?”
“臣自身倒是沒有意見,不過改變官吏之分,未來科舉怎麼辦,一個不需要努力讀書的人也能進入衙門,這讓那些刻苦讀書的學子該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