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胥吏之弊(第1/2頁)
章節報錯
眾臣聽完唐三任的話,都是若有所思,國家要想保證長治久安,這財政收入就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歷朝歷代社會動盪都是因為入不敷出才會引起激烈的社會矛盾。
財稅政策是一個政權最重要之事,同時徵稅也意味著統治能力,是生死存亡之道,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從古至今的不管是任何一個朝代的變化都脫不出‘富國強兵’這個詞,不過眾臣從來沒有將稅收與百姓的生活聯絡在一起,認為稅收本就是一種國家意志的掠奪,沒有人願意將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交出來。
朱瞻基輕咳一聲,在眾人都平靜下來說道:“在談稅收的時候,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叫做稅收,朝廷為什麼能夠從百姓的手中收到賦稅?”
大明朝不管是文官還是武臣,誰都認為自古百姓都要納糧納稅供養權貴,這是天經地義之事。百姓不交稅,朝廷拿什麼來給官員發俸祿,拿什麼來養兵。
有道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就是這個道理,不過皇帝的這個問題主要針對的文官,武臣負責的是軍事,與稅收離得很遠,文臣卻不同,每個人都切切實實的與稅收在打交道。
“陛下!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歷代強盛之時,必然是稅收分配最合理的時代,反之必然是分配最不合理的時代!”周忱拱手說道。
“恂如說的很好,確實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不過這並不是稅收的真諦。稅收的真諦是國家與百姓達成的特殊契約,百姓繳納賦稅給國家,國家為百姓提供安全的生產環境,百姓為國家提供國家運轉的資金。那麼這稅該怎麼收?”
“損有餘而補不足乃是天道,損不足補有餘乃是取禍之道,這稅收應該是收錢多的人,而不是盤剝窮人!”唐三任道。
唐三任這話一出,滿座皆驚,在座的都是富貴之人,也就是唐三任口中的有錢人,若是隻收有錢人的稅不收窮人的稅,那不成了貴人養活賤人了!
“臣反對唐大人之言!”
朱瞻基抬頭一看是武臣這邊的一位勳貴,更確切的說是一位韃官。大明勳貴中武臣當中有很大一批蒙古人,這些人或者是主動投靠,或者是戰敗投降,在京城形成了一個小圈子。
京營三大營分別是五軍營、神機營和三千營,這‘三千營’中就有很多的韃官。這些蒙古人性格耿直,還有些蠻橫,平常也不怎麼受漢人官員待見。
“吳玘,你為何反對啊?”
“陛下!若是按照唐大人所言,那麼朝廷主要的徵稅物件就變成了臣等這樣的人家,我等武臣捨生忘死,一為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二位子孫後代某得一個富貴的前程。
若是還要我等交稅,我等的拼搏意義何在?”
這個叫吳玘的韃官的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若是我等跟普通百姓一樣交稅,甚至交稅更多的時候,那麼他們這些人拼命力爭上游,站在金字塔的頂層的意義何在?
“朕打個比方,一個富人一年的收入是一千貫,一個窮人一年的收入是十貫,根據新政的課稅規定,富人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那麼他需要按照比例多繳稅。富人按照十稅三的比例交稅,扣除賦稅之後還剩餘七百貫純收入。
而窮人因為收入低,只需要承擔富人一半的賦稅,扣除稅收之後只剩下八貫五百文的純收入,那麼各位覺得你們是想做富人還是想做窮人?”
眾臣無人敢於做聲,習慣了富貴生活誰願意過貧苦的日子。不過把自己到手的銀子拱手交出去,還是讓人難受。
“諸位愛卿都是朕的肱骨,朕在這裡給你們說句心裡話,稅收關係這大明的未來,是個不可妥協的問題。
你們覺得自己富貴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父輩拼命掙來的,需要得到優待,那麼朕問你們,老百姓對我大明有沒有貢獻,他們需不需要優待?
你們掌握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資源,想要掙錢比普通百姓容易百倍,難道這不是對你們的優待嗎?
比如說你們武臣,這些年在對外貿易中你們哪一家不是賺的盆滿缽滿,這些掙來的錢可是憑著你們自己的本事嗎?
可能你們會說,我們參與海外貿易也是投入了成本,繳納了關稅,這是你們應得的利潤。那麼朕就要問問你們了,若是不跟著朕的寶船隊,你們的船隻可敢自己獨自出海?
這些難道不是對你們的優待嗎?”
武臣們都低下了頭,可以說他們這些勳貴武臣是海外貿易的受益者,是皇帝給了他們足夠的利益,讓他們成為了皇帝堅定的支持者。
保定侯孟瑛站起來拱手行禮道:“陛下!我等勳臣已經佔據了太多的好處,這都是陛下的恩典,哪裡還敢奢求什麼?
臣家裡的店鋪都是按時繳納賦稅,從來不敢偷逃一文錢的稅賦。現在土地新政還沒有到臣的封地,臣今天做個保證,只要陛下的新政推行到臣的家鄉,臣會全力配合陛下的新政。
至於臣的封地並不在臣的管理中,臣說了不算!”
“保定侯請坐下,朕當年潛邸時就對勳臣做過一個保證,勳臣們也可以分封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封國,這些年一直忙於藩王的海外分封,只在剛開始的分封了英國公與成國公兩位勳貴。
如今除了朕的兒子之外,藩王已經基本分封完畢,來年將啟動勳貴分封海外,當然這分封海外全憑自願,朝廷不做強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