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胥吏之弊(第2/2頁)
章節報錯
只要你們願意,海外有座大島叫做新明島,如今于謙正在那裡經營,偌大的一個島嶼朝廷一家根本就佔據不過來,若是勳貴有興趣完全可以改封那裡。
這個改封問題不是今天的議政內容,我們改天再談,今天主要說的是財稅問題,之所以要說這個財稅問題。
明年朝廷將正式啟動在全國推行土地新政,朕需要諸位愛卿的通力配合,朕當著楊師傅的面做個承諾,未來在合適的時候,朕會將商稅與海關關稅交給朝廷,朕現在只是暫時保管。
而且從來都沒有花過這些賦稅一文錢,朕的後宮開支都是朕的幾家企業所創造的利潤所得。如大明皇家銀行、皇家糧業、對草原貿易、對海外貿易這樣的利潤都是國家財富,這些以後也同樣會移交給朝廷。
不過朝廷要想拿到這些財政權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新政徹底的貫徹下去,其次是要建立一個廉潔的官場,大明如今的腐敗已經成了理所當然之事,這讓朕深感恥辱!”
楊士奇趕忙起身躬身行禮道:“臣慚愧,天下腐敗至此,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明年開始臣將大力釐清吏治,讓我大明的吏治清明。
同時臣也會動員天下官員配合新政的執行,不過臣有一個不情之請,透過科舉上來的官員對於陛下的新政一無所知,要想讓這些官員明白新政,做好新政,首先就要讓他們明白新政目的是什麼,新建的各個部門都有什麼作用。
請陛下安排新政官員,對這些舊臣進行培訓,合格者在去地方上任,不合格者只能繼續學習,若是連續三次學習,依然不合格,那就說明這些官員不適合新政,完全可以淘汰掉!”
“楊師傅說的這也是一個問題,朕看這樣吧!明年內閣出一個條陳,挑選各地的官員,前往山東學習考察,包括京城的京官也要去考察學*********聖明!”
“先不談朕聖明不聖明,楊師傅說的這個問題,朕認為應該予以高度的重視,不過現在的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朕覺得我們的科舉應該改一改了,科舉的制度是一個非常好的制度,但是科舉考試的學問卻太單一了,只讀四書五經能夠管理一縣之地嗎?”
“陛下!我大明的讀書人在考中進士之後,進入官場之後除了極個別的頂尖人才,大多數新入官場的新手都會被縣衙的小吏欺瞞哄騙。
臣剛進房山的時候就沒少被小吏欺瞞,不過臣不喜歡讀四書五經,卻喜歡讀其他的雜書實用之學。小吏想要拿那些作假的賬目糊弄臣是不可能的,幾次交鋒之後,這些小吏在臣的面前沒有佔到任何的便宜,只能老老實實的聽臣的話。
我大明有一千一百三十八個縣,一百九十三個州,這些基層州縣都需要有親民官進行治理,有幾個州縣的新任知縣沒有被小吏拿捏過?”在座的文官中當過知縣只有唐三任一人,他對此最有發言權。
“唐侍郎算是有切膚之痛了,這一點上老夫也聽說過很多知縣的抱怨,上任之後縣衙小吏陽奉陰違,根本就不配合官員的施政,好多官員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小吏的陷阱,然後被逼無奈只能與小吏同流合汙。
大明官員的腐敗大概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沒有哪一個人考取功名就是為了當一個大貪官,有時候他們也是被逼無奈。
這就是陛下所說的大明這些新科進士,文化修養足夠,可是卻缺乏專業技能。以至於這些官員在上任之前都會買上一本《到任須知》,甚至還要聘請一個師爺為他打理庶務。
那麼問題來了,師爺也是要吃飯的,不可能給知縣老爺白乾活,那麼師爺薪俸從哪裡出,戶部可沒有師爺這個編制,也不會給師爺發一兩銀子,一文銅錢。
師爺都是讀書人,而且讀過雜書有一定的政務處理經驗,這樣的人才薪俸給的少了可沒人願意幹。若是知縣自己掏錢給師爺發薪俸,那麼他自己的俸祿還能剩下多少。
讓他自己掏腰包養師爺那是不可能的,這筆錢肯定會從稅賦中支出,問題是稅賦中沒有這方面的支出,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知縣想要聘用師爺就得貪汙公款,不用師爺就會被小吏欺瞞。
這些第一次當官的親民官們,從一開始上任就埋下了貪腐的根子,這些隱患不是沒有人明白,可是卻沒有敢於打破。
一旦打破就會讓儒學的地位產生動搖,讀聖賢書出來的名教弟子竟然做不好一縣之父母,這不是莫大的嘲諷嗎?”楊士奇歷經五朝,官場經驗豐富,一下子就點到了如今科舉弊端的痛處。
“楊師傅說的這些,諸位愛卿可覺得是普遍現象?”朱瞻基問。
在場的文武對官場都有所耳聞,楊士奇所說的現象可以說就是大明官場的一個普遍現象,新科進士因為只在京城觀政,根本就不懂基層的管理,一下子就下放到一個擁有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的州縣,不出問題才是怪事。
究其原因還是大明的官員的起點太高了,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連十個人都沒有管過,就一下子讓他們管理幾萬人,這不是難為是什麼!
“陛下!這絕對是普遍現象,沒有被小吏坑騙過的地方官員幾乎沒有,等到他們自己有了把柄在小吏手上之後,再想管理這些地頭蛇那就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務。
為什麼這些小吏會冒著得罪官員的風險,拿捏官員呢?是因為這些小吏已經沒有了上升空間,他們的職務甚至成了父傳子的世襲職業。這麼多年能從小吏位置上脫穎而出的官員鳳毛麟角,除非是有大的機緣,比如接替臣的況鍾。
沒有了上升空間,也就永遠當不了貴人,既然不能貴,那就只剩下富一條路可走,自然是想方設法撈錢。想一想國朝的州縣竟然是由一群不能升遷的吏胥操縱,不能不說這事一件非常諷刺之事。”唐三任在州縣位置上多年,對底層胥吏之事非常瞭解。
朱瞻基點點頭道:“季重一語道破胥吏貪婪的根源,造成這樣後果的原因就是朝廷斷絕了胥吏上升的空間,沒有上升的空間,就只能在螺獅殼裡做道場,整日想著如何應對頂頭的父母官,如何的鑽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