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鐵路竣工(第2/2頁)
章節報錯
按照對應的距離,設定驛站,餵養駑馬用作輪換,就可以保證運輸的持續性。
經過測試,駑馬拉車在鐵路的速度最快能達到20公里每小時,即便打個折扣,按照15公里每小時算,晝夜行駛的話,一天也能行駛式360公里。
就算晚上的速度在慢點,一天行駛300公里還是不成問題的。
對後世來說,這樣的速度只能算龜速。但是對現在的大明來說,絕對算的上神速的了。
要知道,以速度著稱的蒙古騎兵,撐死了一天也只能行進300裡。
還不到鐵軌運輸速度的一半。
再加上鐵軌運輸的舒適性遠超於馬車。
極大降低了,運輸過程中,對士兵體力的消耗。
由此可見,即便沒有蒸汽機,鐵軌運輸在軍事方面的意義也極其重大。
.....。
“這車真不錯,比尋常的馬車強多了。”走了一會之後,王承恩笑著說道。
“是不錯,要比尋常的馬車強多了,尋常坐馬車,哪次不顛的難受?”
劉鴻訓笑著回覆到。
事實上,當初修建鐵路的時候,劉鴻訓他們是反對最激烈的那批人。
即便是現在看來,劉鴻訓也覺得修建鐵路是賠本的買賣。對大明沒啥好處。
說白了,這就是格局的問題。
論眼界,劉鴻訓等人的眼界確實要比普通人要大一些。看的也更遠一些。
但是鐵路在他們眼中也算的上一種新的東西。
不知道他們的好處很正常。
畢竟,有著相同作用的秦朝馳道消失已經將近2000年了。
馳道的作用早已被世人忘記了。
相較於如此巨大的耗費。和那些不確定的好處,反對也就很正常了。
“舒服是舒服了,但是就是耗費有點大。”劉鴻訓道。
為了修建這條鐵路,大明前前後後調動了幾十萬的壯漢。
雖然很多人都是陝西的難民,沒發錢,給的全是糧食。
但是架不住人多啊,算下來,前前後後為了修建這條鐵路,朝廷耗費了200多萬石的糧食,按照每石糧食1兩銀子計算,那可是足足200多萬兩銀子啊。
這還沒算,鐵軌的錢。
京城到天津也才不過300裡,算下來1裡就要花費6666兩的銀子。
要是加上鐵軌的錢,每裡的7000多輛銀子。
這麼多錢,用來幹啥不好,非得修這這個鐵路呢?
真覺的路不好,讓百姓自備糧食,服徭役不就好了。既省錢,速度還快。
不就顛點嗎?大家早都習慣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四下無事,又不想和眼前的這個太監多聊天,劉鴻訓等人便自覺的從包裡取出了論語看了起來。
.....
“諸位大人,我們到了。到天津港了。”車外傳來聲音直接把王承恩等人吵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