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的這間豆腐店,就只有方桌和長板凳,條件可是簡陋得很,我這人喜歡看人做菜。

所以每次薛師傅在灶臺上做菜的時候,我都會盯著看,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這道菜的做法。

但即便是我後來所用到的食材比他多,調味料比他豐富,但是做出來的味道確是沒有他做出來的好吃。

後來我總結了一個原因,那就是火候的問題,這火候二字對於這道菜簡直是太重要了。

後來1947年的時候,這萬福橋被水沖垮了,這家豆腐店也被衝沒了,然後就關停了不少時間。

直到1957年的時候,它搬到了梁家巷二道橋,後面又般到了玉龍街,還請了名人寫了個招牌。

但是這生意就此一落千丈。

這是因為這個時候做這道菜的時候,用的是豬肉,而沒有用黃牛肉,這自然就少了很多的香味,這道菜的靈魂便徹底沒有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薛師傅所用的那把做這道豆腐的小鏟子,本身就只有兩寸見方的長度。

這經年累月地使用,到了最後,也就剩下了不到23了,這是鐵棒磨成針的精神啊。”

車老回憶當年的時光,很是有些唏噓。

楚雲風已經是急不可待了,連忙追問道:“車老,您趕緊給我說說啊,薛師傅當時是怎麼做的這道菜啊?”

車老既然是看過薛師傅做菜,那麼就一定知道這道菜一開始的做法,而且車老還說到了搬店之後菜式的口味改變了不少。

那麼更加證明了自己之前的猜測,這道菜前後的做法不一樣!!!

“好、好、好,他20年代做的方法跟現在的區別很大,那個時候條件艱苦,人們也沒什麼講究,用到的調料是很少的。

他先將清油倒入鍋內加熱”,去掉裡面的生味兒,然後將牛肉末給煎得酥爛,再放一些豆豉下去。

那個時候最好吃的豆豉是口同嗜豆豉,但是薛師傅沒有用,只是用的普通的豆豉,究其原因,便宜......

豆腐在手上切成方塊,丟入這熱氣滾滾,香氣撲鼻的鍋內,然後撒上一把辣椒麵。

這辣椒麵也是自己隨意炕制一下的那種,連辣椒梗子都一起舂在了裡面,還加入了花椒。

最讓你想不到的是,做這道菜的時候薛師傅沒有放豆瓣醬,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豆瓣醬太貴,買不起......

這豆腐下鍋了之後,加上一些湯汁,然後就開始“火督”了起來,大致算一下時間之後,看看火候,如果火候不到,那就再“火督”一下,最後用小鏟子鏟兩下就出鍋了......

那個時候的味道啊,我現在都還有記憶,可惜的是後面再也沒有嚐到過了,現在我的講述完了,剩下的就看你的了!”

車老滿懷期望地看著楚雲風,雖然之前跟他有個君子約定,但是對於他能否復原這道菜心中也是有些沒底兒。

最大的原因在於,楚雲風看起來太年輕了,這麼年輕的廚師,這廚藝能夠有多厲害呢?

楚雲風驗證了心中的想法,反而沒有這麼激動了,這兩種做法做出來這道菜味道一定有很大的區別,只需要自己去系統空間慢慢實驗即可。

但是現在自己心中還有一個疑問,這關係到這道菜的正宗味道,一點兒也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