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豆腐這道菜跟文思豆腐的做法有兩個很大的區別。

一是製作的原材料,二是製作的手法。

文思豆腐使用的是嫩豆腐,內脂豆腐最好,平橋豆腐使用的是老豆腐,而且是略帶苦香味的滷水豆腐。

製作的手法上面,文思豆腐是汆出來的,它的品質是靠著頂級清湯的製作。

而平橋豆腐是靠燴製出來的,不同的配料使得它的檔次有所不同。

而今天對於魏老來說,平價的平橋豆腐才是最適用的。

首先需要學習的是豆腐的切法!

跟文思豆腐不一樣的是,平橋豆腐需要將豆腐切成菱形片,哦,不對,應該是要將豆腐“劈”成菱形的“雀舌片”。

菱形狀的“雀舌片”不僅看起來非常的美觀,很是賞心悅目,而且經過烹製之後,它的口感和味感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首先要把豆腐冷水下鍋,放一點兒鹽,等水燒得微沸之後去除豆腐中的豆腥味和滷水的苦味,撈起來放入冷水之中過涼。

而這“雀舌片”的切法也是很獨特的,楚雲風一上手就知道這難度有多大了。

首先是要將豆腐分層,然後改刀為稜形,然後才開始進行“劈刀”為菱形的“雀舌片”。

“錯誤,誤差超過0.5毫米,重來。”

系統要求每片“雀舌”都要達到一致的大小,稍微有一點兒失誤就得重來。

按照楚雲風現在高階刀工也是頻繁出錯,不得不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地進行練習,一點兒捷徑都沒有。

足足是花費了1天2小時20分的時間楚雲風才結束了這地獄般的練習,終於是能夠將這“雀舌片”的刀工給練成了。

“劈”好之後,再過一道水,將表面渾濁的東西全部去除,這樣每片都是一樣的大小,看起來很是賞心悅目。

其餘的配菜也是需要改刀為菱形,特別是木耳和蛋皮都需要如此,這只是正統的做法中需要加入木耳。

但是楚雲風考慮到魏老目前的腸胃功能,所以木耳這道配菜被他給取消了。

但在系統空間裡面還是需要學習的,隨後的製作就比較簡單了,一共花費了楚雲風2小時18分鐘的時間便完成了。

看著眼前這道沒有冒出一絲熱氣的菜式,楚雲風的表情很是有些詭異,一會兒就有好戲看了!

“彭越,幫我去買一份滷水豆腐回來,這個豆腐沒法用。”

楚雲風抓緊時間讓彭越跑個腿,趁著他跑一趟的時間,自己正好進行湯汁的製作。

“啊~!不是吧,這現成的豆腐不能用嗎?”彭越雖然還不知道楚雲風要做什麼菜,但是很想在現場觀看,而不想離開。

“這豆腐不行,快去吧,晚上請你吃飯,記得多買一點兒回來。”

楚雲風抓緊時間吩咐道,豆腐比較好買,隨便找個菜市場或者是超市就有賣。

湯汁的話,正統的平橋豆腐只需要用到雞湯即可,但是魏老喜愛吃鯽魚,所以自己需要用鯽魚頭加雞湯來增加高湯中的魚香味。

這樣更能觸發魏老的味覺記憶,不然的話,楚雲風也不會強烈要求使用這幾尾鯽魚了。

時間緊迫,說幹就幹,先將鯽魚頭給切下來,然後用豬油稍微煎制一下後便加入雞湯進行熬製。

彭越來回一趟的時間這加強版的高湯就能好,到時候將豆腐處理好了就能夠製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