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彌補多年遺憾(第2/4頁)
章節報錯
......
楚雲風想著想著,嘴角不由得笑著翹了起來,看上去還以為是他聽林師傅的講解而開心呢。
“姑姑筵的菜品,很多確實就是家常味,將一些家常的菜式做出不一樣的風味兒,所以才會這麼受人追捧。
比如麻辣牛筋、酸辣魷魚、青筒魚、罈子肉、豆瓣鯽魚、泡菜黃辣丁等。
黃敬臨特別擅長納須彌於芥子,用低端食材進行精細加工,在不起眼的地方,讓你的味覺大吃一驚。
罈子肉自然不必說了,這道菜明天我會做一遍,到時候你就會知道它有多精緻了。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青筒魚這道菜,這道菜到了現在已經是成為了絕響,再也看不到了。
雖然這道菜的做法並不複雜,但是現在卻無人敢做,更是沒有人願意去做,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啊。
這是一道取法傣家竹筒燒飯的菜餚,取新嫩的楠竹一節,一邊留下節底,將剖洗乾淨、碼味充分的鮮魚和作料放入筒中。
然後再加入鮮湯,封上筒口,然後在槓炭火上旋轉炙烤數小時,鮮竹的清香完全融入鮮魚和鮮湯之中,魚嫩鮮香異,天然風味十足。
現在的餐廳無人去做,想來是為了一條魚,要花數小時之久,這分細緻的工夫,我們日漸浮躁的心,已經難以深入下去。
與高昂價格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姑姑筵的菜品用料卻不甚名貴,除了少數大菜外,其他菜品原料非常普通,制菜方式多半自創。
黃敬臨曾經說過,他反對一切呆板正式的筵席,承接燕窩魚翅這些正式酒席,都是為做生意不得已而為之。
筵席菜品非常的有特色,主要分為幾個方面:
冷盤!
大菜!
飯菜!
小吃!
甜品!
冷盤都是一些常見的食材,像泡菜的小菜、脊髓、雞肉、青豆等等。
尤其具有特色的是軟炸扳指這道菜,其實跟魯菜的九轉大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只不過一個是炸制酥脆的菜式,一個是炸制之後紅燒的做法,二者風格雖然有一點兒不同,但是味道都別具一格。
大菜是姑姑筵席桌的精華,燒蹄筋,火候到家,燒得耙軟如湯汁一般,纏綿裡帶了些柔韌,不粘牙齒。
紅燒肉圓海參,有點江浙地區的派頭,不過融入黃家的技巧,變得更加油潤醇厚。
奶湯萵筍,切長條用奶湯燒製,熟後的萵筍依然青綠鮮豔,湯汁入口甚是鮮美。
酸辣魷魚的上鏡率也頗高,魷魚片被處理成珊瑚形狀,用老酸菜切細絲烹製成海藻模樣,形美湯鮮,酸辣爽口,下飯醒酒皆可。
大菜中不得不提的幾道菜是“漳茶鴨子”、紅燒牛頭方、青筒魚、肝膏湯這四道菜。”
林師傅話音剛落,楚雲風馬上就問道:“這肝膏湯就是竹蓀肝膏湯吧,也是後來的“推窗望月”是吧?”
這道菜可是非同凡響,而且到現在楚雲風都還不知道這道菜是誰發明的。
“是的,就是這道菜,現在有人說這道菜是羅國榮發明的,可是已經無法考證了。
因為這道菜不僅榮樂園會做,而且黃敬臨也會做。
羅國榮學廚的時候,先後分別拜王海泉和黃少清為師,這兩位都是川菜大師,而他在1933年的時候經人介紹進入了姑姑筵打工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