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川菜國宴秘辛(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可惜的是,無論是哪種做法,到現在幾乎已經是失傳了,想要見一眼都難,更別說是嘗一口了。
真想試試到底是個什麼“神仙”滋味兒。”
楚雲風很是遺憾地說到,這道菜光是聽名字就知道它的味道該是多麼的美味兒,可惜難得一見。
“老弟啊,你能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不是運氣啊,沒想到你對於川菜的認識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夠比得上的。
不信你問問猴子,剛才說的這些菜他能說出其中一道衍生菜嗎?”
林師傅的話讓猴子很受傷,我不過是在這裡安安靜靜、本本分分地烤個串,至於拿我當墊背的嗎?
“哪兒有啊,猴子還是很厲害的,我可是聽說他顛勺的手藝是一絕,什麼時候讓我見識一下啊?”
楚雲風自然不會讓猴子尷尬,投過去一個心心相惜的眼神,一下就讓猴子感動了起來,把烤好的串放在楚雲風面前,讓他接著慢慢吃。
“呵呵,剛才說到哪兒了?
哦~!我想起來了,我繼續說啊,該說到這三大教了。
佛教中的羅漢菜、素燴,***教中的炸羊糕、炒鍋蒸,都經過改良之後端上了川菜筵席。
炒鍋蒸原本是用肥兒粉作為原料,配以菜油炒制而成,但是藍光鑑認為太簡單,不適合席桌上的需要。
於是便改用了麵粉,配以各種蜜餞佳品試製,經多次試驗之後才成功,因此定名為八寶鍋蒸。”
楚雲風嘴裡細細地念叨了一下八寶鍋蒸這四個字,忽然想起這道菜回蓉城之後李老會教自己做的。
看來到時候就能一窺這道菜的精美了,也能品嚐一下看看到底是個什麼絕美味道。
“而道教九皇一般吃的素菜,大多都是用蘿蔔、萵筍、高筍做成,很是受人喜愛。
於是藍光鑑將其改良,配上肉絲,起鍋後撒上饊子一把,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藍光鑑還將一般民間菜與筵席桌上的上等菜融合,粗菜精做。
比如在一般家常的魚香油菜薹中加上魚片,炒黃豆芽里加上魷魚絲、冬筍絲,味道就更具風味兒。
他甚至將街頭巷尾叫賣的蒸蒸糕,加上精美的內餡,也成為了筵席的一道經典菜品。
不止藍光鑑在改良菜品,他的弟弟藍光榮也在做這件事情,只不過跟他有點兒區別罷了。
你知道區別在哪裡嗎?”
林師傅神秘一笑,很顯然是想考驗一下楚雲風,看看他能不能回答得出來。
“藍光鑑比較擅長紅案的製作,而藍光榮則是擅長白案,我說得沒錯吧?”
楚雲風依稀記得聽誰說過這麼一嘴,對於這樣的名人自然印象比較深刻,一下就回憶了起來。
“說得不錯,沒想到你竟然也知道!
這藍光榮可是一位白案高手,在麵食方面下的工夫最多也最深。
很早的時候他就把廣東的雞囡改成五仁餅,後來膾炙人口的蟹黃銀杏、改良鍋炸、蝦仁軟炒麵等都是他創制的。
在抗戰時期,長江下游有很多人湧入大後方,南北面點花樣百出,但藍光榮的麵點則以其獨有的地方特色吸引著外來的饕餮者。
他曾多次被請上峨眉、青城做麵食,而且名畫家張大千特別欣賞他做的荷葉餅。
榮樂園的分店“稷雪”,以別具一格的豬油發糕、蟹黃包子、鱔魚麵、紅湯麵招攬食客,應接不暇。
解放以後,藍氏兄弟新開“群力食堂”,其中紅油水餃和荔枝巷的鐘水餃不相上下。
藍光榮不僅在麵食上有很多創新,就是菜餚上也有不少改革,他是主張改革老一套傳統最有力的人。
同行中說“藍老二離經叛道,違反前傳後教。”他卻毫不在意。
抗戰中大批江浙人入川,他們大都會烹製一種叫花椒雞的名菜,這個菜是雞粒小,味道回甜,辣味不重,是地地道道的江北味。
周映南發現這個菜很受歡迎,就與吳文宣、藍光榮等人研究品嚐後,將其改制,雞粒加大,用大量的花椒與辣椒烹製,於是便創制出一道川菜中的冷碟佐酒名菜。
最為特別的是,他們還大膽地引進西方菜式,成功地將它們改為西菜中吃。
比如美國的露筍,改成露筍鴿蛋。
印度的咖哩雞,改成碗裝小塊上席。
法國蘑菇,改為蘑菇鴿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