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風對這些東西的價格還是有些無法釋懷,確實是有些貴。

“你是在古月那裡買的吧?他的東西貴是貴了一點,但是質量有保證的。”

汪海江對於這些材料可是知之甚深,以前有調酒師需要過一些高階材料,自己可是買過的。

楚雲風點了點頭,然後拿起桌上的玻璃器皿放在稱上,隨即開啟一個瓶子,將裡面的材料到了進去。

這個5克,沒問題!

另外一個玻璃器皿也放了上去,同樣取了一個瓶子,將材料倒了進去。

這個10克,沒問題!

稱重完成之後,楚雲風分別從兩缸酒中各取了一勺酒出來,倒入了裝著材料的器皿之中。

然後用攪拌棒充分攪勻,用手機開始計時,這一步需要10分鐘的時間。

看著楚雲風有些笨拙的手法,汪海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了,楚雲風的動作處處讓自己無法理解,心中就像是貓抓一樣的難受。

一方面看到他用這麼專業的材料,但是手法又是那樣的業餘,這萌差感也太強烈了一些吧。

這傢伙到底是不是調酒師啊?

他調出來的酒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啊?

閒著也是閒著,汪海江便找楚雲風開始聊起來釀酒的話題。

聊了一會兒楚雲風才知道,原來在民國時期,根本就沒有“原漿”這一概念,因為所有的酒,都是原漿。

所有的私人酒坊裡,大家用的是各自的配方、傳統的技藝,釀出的酒各有千秋,沒有食用酒精勾兌、更談不上什麼香精香料。

而“原漿”這個詞的產生,與“勾兌”概念的產生有關。

建國沒多久,瀘州老窖酒廠首創“勾兌”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發展的年代,當時的勾兌指的是用不同糟別的酒進行調製,以此達到酒口感的穩定。

據說最早的勾兌是在酒罈裡進行的,選用兩壇酒互相彌補各自的缺陷,如此一來,可以保證酒的品質穩定。所以,最初的勾兌,為的是讓酒口感的穩定,用的是原酒與原酒勾兌。

但是,建國初期的時候,國內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白酒行業又是耗糧大戶。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計算,生產一噸白酒大約需要耗糧34噸。

所以,1955年,地方工業部在山東煙臺提出“煙臺釀酒操作法”,用地瓜幹為代用品生產酒和酒精。

1956年,輕工業部提出釀酒工業方面的課題是“酒精兌制白酒”。然而,酒精想要改制白酒,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賦予它傳統工藝白酒中特有的香氣。

五十年代國內便已經產生了不少“三精一水”產品。三精一水白酒的香味類似噴漆用的“香蕉水”氣味,消費者並不喜歡,因此一推向市場便備受冷落。

不過,隨著“酒精兌制白酒”在技術上的不斷推進,酒用香精香料也開始在技術上逐步發展,擺脫了人們之前“香蕉水”的陰影。客觀來說,在當時中國經濟尚且落後的情況下,“酒精兌制白酒”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糧食,讓老百姓喝到價格低廉的酒。

到了現在,酒精勾兌技術早已成熟,全國大部分酒廠都採用酒精勾兌來作為低端產品推向市場。

當然,這裡使用的是食用酒精,而不是工業酒精。

時間到了!

楚雲風將兩個器皿中沉澱好的液體,分別倒進了兩個缸中,然後開始進行下一步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