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哈哈……。”

兩位會長看見楚雲風被嚇到了,忍不住笑了起來。

“別緊張,其實很多菜到現在是無法復原的了,一是因為原材料的缺失,二是因為並不符合現在的法規和大眾的審美。”

侯會長還是忍不住笑著說道,由此可見楚雲風心性純樸,越發地讓侯會長喜歡。

“嚇死我了,不過看來川菜還真的是博大精深啊,您能給我講一講它的傳奇歷史嗎?”楚雲風的好奇心非常濃厚,做出一幅傾聽的神色。

“好,那我就給你講講。其實川菜的發源是在古代的巴國和蜀國,當時的調味料就已經有了滷水、岩鹽、川椒和陽樸之姜。

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經有了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可見川菜的萌芽之早。

而川菜系的形成,大約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三國鼎立之間,當時四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移向成都。其時,無論烹飪原料的取材,還是調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專業烹飪水平,均已初具規模,已有菜系的雛形。

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後兩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時也就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這對發展生產有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秦代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到了漢代就更加富庶。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種,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飪原料和調料。

西漢時國家統一,官辦、私營的商業都比較發達。以長安為中心的五大商業城市出現,其中就有成都。

三國時魏、蜀、吳鼎立,劉備以四川為“蜀都”。雖然在全國範圍內處於分裂狀態,但蜀中相對穩定,對於商業,包括飲食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堅實的基礎。然後到了兩漢兩晉之時,就已經呈現了初期的輪廓。

隋唐五代,川菜有了較大的發展。兩宋時期,川菜已經跨越了巴蜀疆界,進入了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兩都,為川外人所知。

直到明末清初,川菜運用引進種植的辣椒調味,對繼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

晚清以後,逐步形成為一個地方風味極其濃郁的體系,與黃河流域的魯菜,嶺南地區的粵菜,長江下游的淮反揚菜同列。

歷代典籍和各個朝代的文人騷客的詩詞文章裡有不少對於川菜的記載。

然後直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一位滿族師傅關正興在成都開了一家名為“正興園“的包席館,因緣際會,醞釀了多位川菜大師,成為現代川菜之祖。

辛亥革命後滿族人失去了權勢,正興園一落千丈,特別是月,“正興園”突發一場大火,昔日繁華富麗的名館一夜之間變成了斷壁頹垣、一片灰燼無法繼續經營,於1912年初徹底關門歇業。

此時戚樂齋出資300塊銀元做本錢,與出力不出錢的藍氏兄弟共同開起了榮樂園。

藍氏兄弟一共有三人,分別是藍光鑑、藍光榮和藍光壁,他們四人都是正興園的廚師,四人之中藍光鑑的廚藝最為高超,因此出任經理。

從此開始將近代的川菜發揚光大。”侯會長說到這裡滿是嚮往之色,對於那段傳奇充滿著崇敬。

“那個關正興挺厲害的嘛,後面的這些川菜大師,都是出自他的店。”楚雲風聽得津津有味,現在才明白原來川菜經歷了這麼多的發展。

“當然是厲害了,你可知道他是當時成都唯一會做“滿漢全席”的廚師。”熊會長補充了一句,一提這滿漢全席,肯定很多人都知道。

“滿漢全席?那可是清宮最厲害的宮廷盛宴了。”楚雲風嚇了一跳,這才知道關正興原來居然是這麼一位大拿。

“哈哈,你們這些小年輕怎麼一聽到這滿漢全席都是這幅模樣啊,就像是沒見過世面的。”侯會長搖搖頭表示不太理解。

“那可是滿漢全席耶,又不是街邊的烤鍋盔,對了,這關師傅這麼厲害,為什麼要到成都來啊?”楚雲風扁了扁嘴,這滿漢全席的傳說多了去了,可真正能吃到的人沒幾個。

“是因為戰亂,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天津相繼陷落,隨即京城也被攻克,咸豐帝以西狩為名逃奔熱河,第二年在驚嚇中死於熱河行宮。

當時隨著英法野蠻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很多北方城市遭遇了浩劫,社會動盪不安,迫使大批士族紛紛南遷以避難。

就在中國北方備受戰亂侵襲之際,西南蜀地卻因物產豐富、地勢險要、遠離戰火,仍是一片樂土,清政府很多官員選擇遷往成都定居。

而身為官府大廚的關正興也正是這個時候,隨一批八旗官員入川。來到成都之後,他發現這裡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富庶,便打定主意要留在成都發展。

當時關正興已經35歲,年輕時曾走南闖北遊歷過很多地方,頗有眼界和膽識。

在成都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極具商業眼光的關正興發現,當時成都人設宴請客,不完全侷限在家裡。

而是越來越多選擇上專門的筵宴餐館,從官府公宴到民間私宴,從定期的節令宴、雅集宴,到隨意的野宴、遊宴,筵宴之風盛極一時、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可縱觀整個成都幾乎沒有一家像樣的“包席館”,只是在狀元街有一家以大肉包子聞名的館子兼做席點,但那一家檔次較低,僅適合一般的官宦人家和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