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川菜的傳奇(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時有大批官員及家眷遷來成都,因而對高檔“包席館”的需求與日俱增。
經過仔細地觀察和分析,關正興覺得做高檔宴飲包席生意很有市場,何況他不僅廚藝精湛,在開發菜品方面極有悟性,而且多年以來在官場上積累了廣泛的人脈關係,也認識不少南北名廚和本地名師,如果能集眾人之力,開一家高檔雅緻、菜餚可口的“包席館”,不愁沒生意。
打定主意後,關正興毅然辭去了官府大廚之職。1861年,他在朋友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南北相容、古風新派、品味高雅、菜餚精美的“包席館”,並取名為正興園。”
“關師傅他是滿族人,主要擅長的是宮廷菜,那他是怎麼做出獨樹一幟的川菜的呢?”
這是楚雲風非常疑惑的地方,非常好奇一個宮廷廚師是怎麼開創了近代的川菜體系。
侯會長開啟自己帶著的杯子,喝了口水繼續說道:“那是因為當時清朝對於省府大官,有“避籍”的規定。
即:不能在本省任職,必須派到外省就任。這些達官貴人來川任職,都要帶上家鄉廚師,到正興園宴客,有時也派家廚到正興園做菜,這就給正興園與南北名廚交流的機會。
關正興將川菜、蘇菜、京菜的精華融為一爐,創制出更多的名菜,最終打造出一個系統性的地方菜系—川菜,所有才會有這樣的傳奇。”
“原來是這樣,那後來關師傅的弟子們開創的榮樂園呢?為什麼只有他們將川菜發揚光大了呢?”
楚雲風現在就像是個好奇寶寶一樣,逮著什麼就問什麼。
“這個我來說吧,我比較清楚一點。”熊會長主動請纓,自己可是飯店協會的副會長,對於榮樂園的瞭解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我先說說藍光鑑這個人吧,他13歲踏入川菜行業,因其超高做菜天賦,頗受關正興青睞與扶持,甚至將滿漢全席做法盡數相授。
資質上乘的廚師,一般5年出師;而藍光鑑在16歲的時候,就上灶連做三桌滿漢全席,轟動整個成都。
同時,藍光鑑對川菜的熱忱不下於關正興。據統計,藍光鑑一生研發的川菜有300多道,可以說,他一生的精力全都耗在了川菜研發上。
如果說關正興是個做產品的高手,那麼藍光鑑則是運營的高手,他們的關係,就如同蘋果的沃茲之於喬布斯。
關正興是個官員,生活上、物質上都十分充盈,而“正興園”所接待的客人,也同屬“往來無白丁”的官員。
他定義了“川菜”這一偉大的名詞,但遺憾的是,他並未將川菜中各種菜品包裝成一個系統,推向全國。
而藍光鑑,則做了關正興沒做的事。在榮樂園經營期間,他前後首創了30多種宴會格式,並開創了川菜中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餐廳——有包間和大廳的榮樂園。
理解兩人想法差距並不難,因為後者是商人。這個商人的想法,最終將川菜包裝成一個名譽中外的招牌。
不僅如此,藍光鑑在當時對於榮樂園的經營,就有了DIY的概念,以及第送貨上門的服務理念。這種想法支撐之下,“隨堂配菜,送菜上門,做包宴席”成了榮樂園主要競爭力。
所以榮樂園在當時成都幾十家老字號中脫穎而出,名貫成都。1970年,裝潢最頂級的門店在騾馬市建成,“老成都”無人不曉。
1980年,榮樂園在紐約聯合國大廈對街落座,一炮打響。
鄧麗君、基辛格、舒爾茨、西哈努克、麥當娜、邁克爾傑克遜等一大批知名政要、企業家以及明星都光臨過。
從1971年開始,榮樂園成為成都市飲食公司的技術培訓基地,不誇張地說,這就是川菜界的黃埔軍校。
從這一年後,榮樂園每年都要培養一批烹飪技術人才,孔道生、曾國華、劉建成、吳萬里、張松雲、毛齊成……這些個個都能叫出名號的老一輩名廚,全都出自榮樂園。他們有的跳出師門,建立了自己的餐飲企業;有的留下來,堅守心中的執念。
但這,也是它最後的繁華。
鼻祖的沒落。
榮樂園後來進行了一系列搬遷,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且現代城市繁華地段鋪租費遠高於老街舊巷,這些費用無疑會給資金週轉帶來壓力。
其次是環境影響。現代氣息的繁華地段,有更多符合現代人的特色餐飲:快餐、火鍋(特別是在成都這種火鍋大城,競爭就更無優勢可言,以及舶來的烤肉、牛排等。在這種環境中,榮樂園無異於夾縫中求生存。
再次是菜品的侷限。不斷推陳出新,是餐飲企業存活的基本能力,而自藍光鑑去世後,榮樂園的川菜很難再有突破,而且味道也隨著前一代人的去世而逐漸遜色。
基於種種問題,榮樂園面對盈利壓力,不斷關店、拆遷、重開……惡性迴圈週而復始。內部資金終於拖斷,這匹馳騁了近百年的“老馬”,也終於卸下曾經的種種繁華,累死在路途。”
熊會長說起這段傳奇也是頗為唏噓。
“現在你知道川菜的輝煌了吧,由於時間有限,有很多關於川菜的傳奇還沒告訴你,包括那道慈溪太后最喜歡的開水白菜等等。
我得走了,再不走一會趕不上航班了,復原的事情不著急,等我回京處理一些事情之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