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情竟是如此離奇!

漢軍還真的坐失良機止步不前了!

司馬懿並不覺得,逆蜀丞相諸葛亮與疤璞乃是如此無謀之輩。

若是說漢軍伐吳只是為了洩恨、並沒有佔據荊州的意圖,同樣也經不起推敲。

昔日夷陵之戰後,逆蜀丞相諸葛亮不吝放下仇恨,也要促成蜀吳兩國的盟約,可見彼對天下大勢瞭然之明。而江東不過是背棄盟約了,尚未有助力魏國攻伐巴蜀之事,彼竟棄映入眼眸的大漢舊都長安城不顧,轉去興兵攻吳了?

只是為了洩恨便虛廢國家之功,何等不智邪!

退一步而言,江東背盟與魏國媾和,對逆蜀亦無有多少威脅啊!

歷經壽春之戰的慘敗、廖式叛亂一歲有餘的江東,還有實力從永安夔門或漢中黃金峽攻入巴蜀不成!

故而,司馬懿覺得漢軍的伐吳之舉,必然藏有圖謀魏國之意。

另一,則是時局的發展,對魏國而言太過於順遂了。

魏國剛與江東媾和,漢軍便如願轉兵去攻打江東了;江東剛敗北、魏國汲汲邀約孫權復出兵時,漢軍又逼迫江東不得不如魏國所請了;且魏國期盼逆蜀丞相諸葛亮與“魏之大患”的鄭璞被牽制在東三郡,好讓魏國能有機會復關中時,逆蜀同樣如願了!

明明魏國已然出兵了,且是璞在堵水河谷結營扼守,蜀相諸葛亮為何留在西城而不是趕回來關中坐鎮呢?

難不成,他竟是連魏國十餘萬大軍可趁機復關中的危險,都無法預料得到?

司馬懿不敢置信。

這些巧合太多了,猶如魏國得到了上蒼的眷顧一樣,令他細思極恐。

是故,他倏然覺得,漢軍乃是在誘他發起關中決戰。

不然無法解釋,為何漢軍竟如此有恃無恐!

但甫一得出結論的他,又陷入了新的疑惑之中——漢軍的有恃無恐,從何而來?

漢軍伐吳,南線入交州的兵力之多出乎江東的預料;北線盤桓在東三郡的五萬兵力,更在擊敗江東之戰中被證明了戰力,並非是臨陣招募的屯田客或者兵戶佯裝而成,乃是不容置疑的主力!

如此,漢軍即使有在關中謀魏之心,但兵力從何而來呢?

僅僅憑藉著如今戍守在關中的魏延、吳班與姜維等部,約莫六萬有餘兵馬,便要與魏國開啟賭上國運的傾力一戰嗎?

這個疑惑沒有解開之前,司馬懿同樣無法回絕魏國朝野上下的催戰。

因而,他將這一切推斷與疑惑皆錄於書,傳給瞭如今正在宛城伴駕的長子司馬師,讓其私下轉給天子曹叡。

避開廟堂諸公的人多口雜,私下與曹叡計議。

蓋因只要曹叡支援他的推測,其他人的求戰或者口誅筆伐就皆不會影響他的排程。

而吸取了前番執意推動兵圍鸇陰城塞的教訓、付出慘重代價的曹叡亦不負他所望,讓他一切皆可自決之。

出兵的時間不管推延還是更改,都無需再作書來稟。

是的,司馬懿打算繼續蟄伏一段時日,待看東三郡的戰事如何或者是他將心中疑惑解開了,再發起關中決戰。比如大雪封山、秦嶺穀道難以通行的冬十二月,對魏國而言就是很不錯的出兵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