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是曹魏去歲同樣遭了天災,中原腹心糧秣不豐,無法支援雒陽中軍趕來淮南鏖戰, 哪怕曹叡橫徵暴斂搜刮百姓糧秣為軍糧而來, 亦不可持久。

故而,江東當奮兵往戰。

只是可惜了, 無人贊成他的觀點。

且還有人私下嚼舌,聲稱他是因為前番奪合肥新城之功被留贊等人給搶了,故而才不顧國家力主出兵的。

朱桓得悉這種言論後,心中忿怒可想而知。

本就年齒已高,又曾一度臥病不能署事的他,不出意外再次病倒了。

且日漸沉重。

因為他在臥病時,還想起了昔日石亭之戰。

當年,他在戰前曾請命督本部前去無強口的夾石與掛車,冀望一戰將曹休十萬大軍盡虜,進而“便可乘勝長驅,進取壽春,割有淮南,以規許、洛,此萬世一時”。

但此策被孫權與陸遜拒絕。

戰後,確實證明他的戰略才是正確的。

亦是說,當年孫權與陸遜已然錯過了一次奪淮南全境的機會了!

而如今他再度諫言規劃,舉江東上下卻沒有吸取前車之鑑,再次否決了他.......

朱桓生性恥為人下,常因節度不得自由而憤激,連續兩次洞悉戰機就在眼前,卻只能無奈的坐看其溜走,故而恚忿積心,令病情日漸篤重,沒多久便鬱鬱而終。

唉,可惜了。

若江東有若孫策時期的銳意進取之心,朱桓在石亭之戰時就被譽當世名將了。

朱桓善養士卒,故而身喪後家無餘財,

心中感傷的孫權賜下許多資財治喪,分其部曲一半於其朱異督領,另一半則是以其從第朱據督領。

朱據先前是有自己部曲的。

但因為他盛讚魏國奸細隱蕃有王佐之才,故而在隱蕃事露後便被奪兵免職、禁足家中思過;後雖復起,然兵力已不多。

此番被益兵,算是承受了朱桓的遺澤罷。

抑或者說,乃是大漢滅賀蘭山魏軍、奪高平城的訊息傳到江東後,令孫權無比懊惱之故。

若是他聽取了朱桓之言,在夏秋之交時進軍淮南壽春,魏國曹叡在西北失利的情況下,必然不會令雒陽中軍趕來救援的。

畢竟,比起已然門戶大開、無險可守的關中,淮南戰線仍有壽春城可守。

孰輕孰重,曹叡自會拎得清。

事已然,不可追,唯有亡羊補牢。

痛定思痛的孫權,從朱桓喪事上歸來後,便派遣了使者入漢。

他要與大漢約定翌歲一併北伐逆魏。

因為潛伏在魏國各州郡的細作,最近陸續傳回來了情報。

如魏國屯兵在豫州的六千烏桓突騎、薛悌與夏侯霸督領兩萬雍涼將士,皆返歸關中了!

就連荊襄戰線都壓力大減了!

逆魏曹叡下詔,命鎮守荊州的徵南將軍王昶調遣數部兵馬入關中。

如此,若江東翌年出兵淮南,便可無需忌憚烏桓突騎、無憂荊襄戰線告急,實乃天賜良機也!

焉能錯過!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