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用近十萬將士的軍爭,光是綢繆就需要不少時間。

如各郡縣的駐軍調防、各部兵馬的聚集、糧秣輜重的轉運,還有鼓舞士卒們的勇氣等等,非一日之功。

亦然不可能瞞得過魏國。

抑或者說,歷經了第一次隴右大戰的措手不及後,魏國就再也沒有對大漢的動靜掉以輕心過。

當丞相諸葛亮與鄭璞定論了軍計後,讓各部兵馬開始備戰之時,鎮守在關中長安的魏國大司馬曹真,也開始了督厲各部備戰。

戎馬數十年的他,也將目光投來了安定郡。

軍中細作以及駐守在涼州的楊阜、郭淮以及魏平等陸續傳來的訊息,都斷定了漢軍兵出之地乃是安定郡。

逆蜀諸葛亮親自領軍去隴右了。

且逆蜀排得上號的軍中宿將,除了吳懿部歸去漢中郡駐守外,皆轉去阿陽城一帶聚集。

這也是一種必然。

因為有連綿的秦嶺山脈在,逆蜀無法直接進攻關中。

就如昔日他領軍走秦嶺穀道直接攻漢中郡一樣,糧秣輜重轉運等後勤壓力太大,無法持久作戰。而且,不算寬敞的秦嶺穀道,也無法讓兵力悉數展開,不是利好於進攻方的戰場。

再者,他這兩年依著秦嶺山脈北麓修築了不少戍圍。

逆蜀如果從漢中進軍,就必須先將這些戍圍一個個攻拔後,方可圍困城池。

所耗費時間,就足以讓逆蜀苦於糧秣轉運而退兵了。

兵貴勝,不貴久。

逆蜀有更好的選擇下,絕不會未戰便讓自己陷入不利的條件中。

而若是兵出安定郡,不管是伺機進軍涼州,還是南下來右扶風,逆蜀便擁有了迴旋的空間。

對此,曹真勒令涼州各部繼續堅守,不可擅動避免中了逆蜀的“調虎離山”之計外,還將大部分兵力都遣去了安定郡。

自身也轉來了陳倉城駐紮,以逸待勞等逆蜀丞相諸葛亮的動靜。

有了數年時間的整合,以及拜冀州黎庶大舉遷徙來關中三輔,如今的他,戰時已然可征伐近十萬大軍。

事實上,若是逆蜀無有動靜,他也有打算在今歲末抑或者是明歲初,便上表雒陽請命伐蜀。

這裡面不僅是兵甲充足,無需在被動守抵禦的緣由。

還有歲月不饒人。

他年事已高,且這兩年小病頻發。

若不早些進攻,他擔心自己的有生之年,再沒有機會將隴右奪回來而抱憾而終。

至於為何要等到年歲才請命征伐,乃是不想讓魏國陷入兩線作戰,甚至是三線作戰!

兩線作戰,自然便是逆吳與逆蜀有盟約,難保沒有共盟出兵的意圖。

三線作戰的緣由,乃是遼東公孫淵。

去歲的時候,天子曹叡得知公孫淵叛魏與逆吳勾連後,便讓大將軍司馬懿暗中調遣兵馬往幽州右北平聚集。

打算先發制人,將割據多年的遼東公孫家徹底拔除。

順勢威懾魏國北疆的鮮卑及烏丸部落。

但當司馬懿暗中趕赴右北平後,事情便出現了轉機。

今歲春三月時,逆吳孫權不顧群臣的諫阻,以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中使秦旦等領兵萬人,送金寶珍貨、九錫備物,從海道入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

但吳軍到了遼東後,公孫淵便背盟,吞併了士卒及資財,且斬殺了張彌等人,送首級前來雒陽以表忠貞。

對此,是否還要繼續攻伐遼東,雒陽袞袞諸公都有了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