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大患也(第2/4頁)
章節報錯
覺得不可再伐的人,覺得遼東地處偏遠,兵出難以建功;且就算攻滅了公孫淵之後,也得繼續以“羈縻政策”擢拔當地豪族來治理。
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卻沒有多少利益,還不如繼續留著公孫家鎮邊。
反正他斬殺了逆吳的大臣,也難以與魏國為敵了。
而堅持繼續征伐大臣,則是覺得公孫淵既然叛一次,就能再叛第二次。
彼狼子野心,已彰顯無遺。
如今不除,以後待魏國被逆蜀與逆吳犯境時,孰知他會不會再度背叛?
而且,有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四萬步騎都在幽州右北平聚集了,怎能朝令夕改呢?
兩種截然相反的言論,讓天子曹叡也難以抉擇,亦然暗中遣使來關中問計於曹真:罷兵乎?不改初謀乎?
那時,曹真的回覆很簡單。
讓天子曹叡坐等司馬懿的軍報即可。
畢竟,司馬懿才是這場戰事的提倡者與決策者。
而且他已經到了右北平,也會因地制宜考慮進軍或罷兵的各種得失。
這種得失,在關中的曹真無法得悉。
但,實際上,曹真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司馬懿不可能上書罷兵!
不僅是他此生督領的戰事,對不上大將軍這個職位;還有如今正是進攻遼東的良機。
試想,公孫淵遣使送逆吳大臣首級來表忠心,若是雒陽朝廷給他加封官職、賞賜財物等安撫後,他還會對魏國有戒心嗎?
守備能不鬆懈嗎?
司馬懿趁此機會,領軍倍道而進,他還有足夠的時間召集兵馬備戰嗎?
若是如此天賜良機,司馬懿都熟視無睹,那麼他也不配成為先帝的顧命大臣、爬上大將軍的職位了。
再者,不管在魏國眼裡,遼東偏遠的地理位置是不是雞肋,滅了公孫家的好處都是利大於弊的事。
比如,北疆的鮮卑與烏丸部落,至少會懾於魏國的兵鋒,安分一段時間。
遼東新上位的豪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對魏國也會言聽計從。
事實上,在戰略層次上,司馬懿與曹真所見略同。
在他的上書裡,是直接討要天子曹叡對公孫淵的封賞,為他遮掩攻伐的意圖。
還強調了一句:如今被聚集在右北平的將士,因為幽州苦寒已經隱隱有所怨言了,若是雒陽的決策朝令夕改,讓他們直接罷兵歸來,恐怕會引發不好的事情來。
而且,四萬大軍聚集,不可能瞞過所有人。
公孫淵終究有一日也會知道此事。
屆時,遼東必然再叛!
日後再征伐,面對有了防備的公孫淵,可不是四萬大軍能討平的。
這樣的理由,讓曹叡終於有了決斷:“卿所言,乃良策也,朕無不允之。彼公孫賊子,恣睢反覆,不臣我魏國久矣,望卿此戰為朕滅之!”
遼東戰事如期,在關中的曹真,自然不會輕啟戰端。
但若是逆蜀來伐,他也不會懼之。
他若是親自領軍去安定郡與逆蜀主力鏖戰,不敗、不失土等,他還是有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