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滅遼(第1/4頁)
章節報錯
天下雖然聲稱是三足鼎立,實際上卻是四方稱雄。
遼東公孫氏的存在,從公孫度割據至今已歷經三世,一直都是獨立的政權。哪怕是魏武曹操在世時,也不過是讓公孫氏表面的臣服,無法干涉遼東半分事務。
譬如公孫淵奪叔父之位時,雒陽曹叡仍舊不得不捏著鼻子罔顧禮法,昭告天下承認公孫淵為遼東之主。
任何君主對這種藐視權威的割據勢力,皆懷有徵伐之心。
只不過,有巴蜀與東吳強敵在側,曹魏沒必要去對錶面臣服的遼東公孫氏用兵,才容忍至今罷了。
現今,遼東竟頻頻與東吳勾連,讓曹魏覺得如鯁在喉,不除不快。
販馬且受封於東吳,已然不是藐視魏國權威的層次。
魏國無法容忍,自己的對手因為遼東的緣故變得更強大、更難剿滅,也終於下了發兵去將之滅掉的決心。
更深一層緣由,是曹叡的心氣。
曹叡繼位近十年了,不但沒有讓朝臣及黎庶稱讚的功績,反而令人暗中的指摘之處頗多。
如魏武曹操散盡家財招兵買馬,鞭撻宇內三十餘年,創下偌大的基業,夯實了曹魏代漢的根基。而魏文曹丕在位短短數年間,仍舊依託強大的國力三徵東吳,雖不勝,亦不曾有喪大兵失失疆域的敗績。
但曹叡自身呢?
甫一繼位,便被巴蜀及東吳連番攻伐,幾乎無歲不戰,亦喪兵失土無數。
連得利無數的世家豪族們,都不願意為魏國代漢乃天命所歸背書正名了。
子嗣不存,名聲尚要背上庸碌之主?
連守成都無法做到?
如此結果曹叡無法接受。
遼東此刻跳出來挑釁,便讓他生出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心思來。
再者,若是如願的滅掉公孫氏,亦能威懾其他人心思異者。
遼東自公孫度割據後,安然休養生息多年,人口稠密,正好可彌補失去隴右的戰爭底蘊,讓曹叡不至於愧對曹操和曹丕攢下的基業。
事實上,關於征伐遼東之議,曹叡很早就與心腹之人私下探討過了。
此人乃是毌丘儉。
河東聞喜人,其父是故武威太守毌丘興,曾與涼州刺史張既多次平叛,威服羌胡,乃曹魏的重臣。毌丘儉也因此被魏文曹丕任命為“文學掾”,與衛臻等人一起陪伴曹叡讀書養德之事,乃潛邸之臣。
為人酷愛文學,胸有韜略,且不願享清貴於朝廷中。
如今所任的荊州刺史之職,便是他想為魏國征伐不臣,親自向曹叡求來的。
而他對曹叡問及可否征伐遼東時,不僅大舉贊同,還是加了一句“陛下即位以來,未有可書之處”。
以文治武功的身後名,直接讓曹叡不再猶豫。
是故,此番司馬懿暗中領軍四萬從右北平出發時,毌丘儉擔任朝廷使者,帶著千餘禁衛去先前出發遼東,封賞斬殺了東吳使者的公孫淵。
這千餘禁衛,是司馬懿後續大軍能否取勝的關鍵。
這與公孫淵的實力、遼東的地勢及氣候有關。
遼東割據雖然歷經三世,但實力與魏國比起來,仍舊是不堪一擊。但遼東離雒陽有四千餘(漢)裡,魏國若要征伐,漫長征途與補給線才是魏國的對手。
且路線僅有兩條。
其一,乃是從青州走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