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氏縣野外之戰,以勢均力敵落幕。

憑藉車陣依託的漢軍傷亡三千有餘,衝陣的魏軍更多些,傷亡了近五千。

這樣的戰果,讓丞相諸葛亮罷了繼續與魏軍糾纏的念頭。

北伐這些年,漢軍雖然奪回了數郡之地,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且不說積累的輜重糧秣消耗一空,臨陣戰死及戰後傷病而亡計程車卒,合計有四萬有餘了。

巴蜀之地地小民寡,剛奪回來郡縣的黎庶又以逐利而行的羌胡部落為主,讓後續兵源隱隱成為了大漢繼續北伐的掣肘。如今依舊能保持著臨陣調動十萬大軍,還得歸功於用各種法子遷徙羌胡蠻夷編戶的結果。

如此情況下,能讓士卒避免無謂消耗,便盡力避免了。

是故,在打掃完戰場後,丞相以牽制逆魏主力目的已然,勒令讓各部兵馬聚攏落營,高壘深溝,不得與魏軍戰。

而魏大司馬曹真,自然是想繼續再戰的。

堅信遼東戰事必然得勝的他,還繼續為歲末大軍出隴右綢繆,以國力消耗巴蜀戰爭底蘊。

見漢軍高壘深溝守營寨後,他便順勢將營寨逼近而落,頻頻小部兵馬來耀武揚威以及遣騎兵繞道去蕭關意圖斷掉漢軍糧道,想逼迫漢軍出戰。

但丞相皆不做理會。

且先前運送來的糧秣頗為充足,亦暫無有斷糧之憂。

如此應對,讓曹真有些無可奈何。

兩軍野外的鏖戰,魏國尚且折損更多的一方,他可不會做出進攻營寨之舉。

與大司馬軍師趙儼群策群力了一番,他便取了個折中的辦法。

將營寨挪到漢軍的北面,平行而落。

且每日都讓騎卒嚴密監視蕭關,不讓蕭關有機會將糧秣運來烏氏縣的漢軍營寨。

意圖很明顯:坐等漢軍糧秣耗盡、不得不拔營而歸時,他再領著大軍追擊而戰,讓漢軍避無可避。

乃堂堂正正的陽謀。

就是很可惜,事不遂人願。

他挪營地不過十餘日,便惆悵的領軍徐徐而歸去。

緣由,是鮮卑禿髮與乞伏部皆叛逃了。

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乞伏部原本就不臣服於魏國,最初剛南下烏水河谷併吞了結鹿部時,還曾與魏國對抗了好長一段時間。

後來,互攻彼此都無利可圖,魏國便丟擲籠絡的利益讓他們願意從徵。

但首次隨在,便遭遇了蕭關大疫。

首領染疫身亡,部落內也疫病橫行死亡無數。

不僅併吞沒多久的結鹿部趁機叛亂,族人也因為爭奪首領位置四分五裂而實力大衰,不得已迫於形勢成為了魏國的附庸。

以雙方的恩怨,叛逃了也不奇怪。

而鮮卑禿髮部也差不多。

禿髮部最早被魏國決定引入關中對抗巴蜀時,族內控弦的青壯有萬餘人,實力在塞外算是頗為強勢的部落。

但才堪堪數年過去,禿髮部的控弦者便僅剩下了四千有餘。

皆是為魏國征伐而戰損!

更令部落首領禿髮壽闐心寒的是,魏國先前的許諾縮水了。

最早魏國是將整個右扶風交予禿髮部的,但隨著大量的冀州黎庶遷徙來充實關中,禿髮部也被擠壓了生存空間:右扶風的官吏以渭水流域土地肥沃、放牧太過於浪費為由,將禿髮部遷徙往汧水與涇水的中間地帶安置。

連水草豐茂的草甸——汧渭之會,都被魏國以涼州戰馬供應不足為由,再度變成了魏國的牧馬地。

相當於禿髮部戰死了五六千青壯後,便迎來了魏國白森森的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