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婦孺,以及牛羊戰馬等資財的遷徙,絕非一日之功。

更莫說,氐王符章正處於嫌疑之地。

若稍有不慎,洩露了風聲被曹魏及氐王強端所察,恐他未出陰平郡,便被誅滅了。

是故,鄭璞與他以及諸葛喬等人,群策群力了一番,遣人歸去漢中郡請示丞相諸葛亮後,方將如何“瞞天過海”,給定了下來。

秋,八月。

符章部落秋收畢,便讓一半族人歸去原先的棲息地,武都郡南部棲居。

聲稱源於去歲他排程不當,導致景谷道眾多小部落損失慘重,心中有愧,便想讓出一部分牧場及田畝,給那些部落繁衍生息,聊表心意。

對此,景谷道的小部落,趨之若鶩。

而陰平氐王強端得聞,不以為意,僅是暗地裡罵了一聲符章為人狡詐。

能在曹魏與大漢夾縫中,佔據一郡之地的他,自是不乏敏銳之思。

他知符章如此作為,並非無端慷慨,不過是以退為進耳。

其一,乃是以牧場及田畝,讓那些詆譭他的部落大酋,就此閉口不談去歲之事。

另一,則是保全族人免遭戰火。

白水關的漢軍,能出關劫掠景谷道一次,未必就沒有了第二次。符章將牧場及田畝讓出來,退居後方,漢軍若是再度兵出,那些小部落便成為了屏障。

有舍,亦是有得也。

有何可稱讚之處?

不過,即使強端心如明鏡,卻是對此事聽之任之。

因他的嫡系部落,幾乎都聚攏在陰平道。

且,出於軍事上的考慮,景谷道附近的牧場及田畝,必須要有小邑落存在,充當監視漢軍的耳目,方能讓他與橋頭戍圍及時得悉漢軍動靜。

以讓利的方式,將那些小部落誘來充當刀兵緩衝,那是符章的心計。

對於強端自身而言,只要橋頭戍圍堅若磐石,其他瑣碎之事,他無心亦無閒去置喙。

是故,他中了障眼法。

抑或者說,他始料未及,符章會棄他而去吧。

畢竟,巴蜀在荊州未失、國力強盛之時,符章都棄馬超而來依附於他。

於如今巴蜀式微之時,又有何理由,前去依附呢?

而得知強端未有舉動的符章,則是心中長舒了一口氣。

亦緊鑼密鼓,先讓老弱婦孺驅趕著牛羊戰馬入武都郡,直奔關城而去。那裡早就有接應的漢軍等候,護衛他們入漢中郡了。

至於為何不是,直接取道更為便捷與安全的白水關,進入漢軍控制的地方嘛........

鄭璞與符章二人,皆頗有默契的,避而不談。

緣由,倒不是白水關至關城的道路難行。

乃是雙方的信任,尚未完全建立。

白水關的守備兵卒,不過兩千之數,而符章的部落有青壯五千有餘。

鄭璞安敢確鑿,一擁而入的氐人不會趁機奪關?

而符章為了避嫌,又如何膽敢請言邪?

不過,取道武都郡的婦孺及資財遷徙,還頗為順利。

曹魏將武都郡漢家黎庶與一部分氐人皆遷走後,因糧秣供給問題,郡內駐軍很少。僅戍守著下辯、上祿以及武都道三縣。

對符章的遷徙,並無驚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