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

少頃,待馬謖放下食箸。

鄭璞見狀,亦佯作思緒方有得,說道,“參軍,我所思者,此番孫吳兵敗,雖甚惜焉。然,於我大漢而言,卻並非一無所得。”

“嗯,願聞子瑾之詳。”

邊起身徑直取水漱口淨手,馬謖邊作笑顏,出聲催促。

“乃逆魏雒陽及關中兵力,皆入荊州耳。”

鄭璞斂容,頷首而道。

“其一,乃逆魏防備我大漢的兵力,會銳減。孫吳先前北伐,皆是荊州佯攻,大軍出揚州。今反之,逆魏必然部署重兵防禦荊州。且以軍報所言,逆魏曹真徵發關中之兵、司馬懿率雒陽之兵,擊退孫吳左將軍。而雒陽乃逆魏京畿,不可無大軍戍守。是故,逆魏所留荊州之兵,必然從關中調遣矣。”

“其二,乃是此戰孫吳動用兵力,將近十萬。可見其勢雖屢屢被逆魏曹丕所伐,卻無損幾多。逆魏得見,必然心生忌憚,進而兵鋒加之,而繼續無視我大漢矣。”

“其三,則是孫吳此番兵敗而歸,彼孫權必知以江東一己之力,無法撼動逆魏。是故亦會誠心睦與我大漢,以求併力伐魏也。”

言至此,鄭璞露齒而笑。

“我所思者,僅此三點,如若參軍有別思,還請不吝明我。”

“呵~~~”

馬謖擺了擺手,笑而遜言,“子瑾之言,已然將敵我利弊述盡,我安有別思邪?”

言罷,又悵然而嘆,“倒不瞞子瑾,我先前本以為,孫吳處心積慮如此久,且挾大兵而伐,應可攻佔襄陽、江夏之地,眈眈威逼南陽郡。如此,便可迫那首鼠兩端的孟達,思利弊後歸義我大漢。然而如今,卻是逆魏大勝,唉.......”

逼迫孟達?

難道坐鎮東三郡的孟達,在逆魏權力新舊交替中,感覺到了自身權柄不保?

且,已然遣書來朝廷,言稱有投降之意了?

馬謖甫一話落,鄭璞便微露訝然,捏胡而思。

誠然,如若孫吳攻下襄陽及江夏,兵鋒直指南陽郡,孟達所在的東三郡將面臨被孫吳與大漢夾擊之勢。且逆魏廟堂中,亦會有諫言於曹叡,調遣忠貞之臣來鎮守東三郡。

畢竟,孟達乃是貳臣。

有備無患嘛。

不過,還是莫高估孫權用兵的好。

心中嗤笑了聲,鄭璞揚眉而問,“敢問參軍之意,那逆魏新城太守孟達,已有歸義我大漢之言來?”

“然也。”

點了點頭,馬謖說道,“子瑾率軍征伐在外,有所不知。孟達數月前作書信來於丞相,聲稱有意歸漢。”

言至此,不等鄭璞回話,又滿臉作憤憤,“然而,此賊子卻是頗為狡詐!書信往來數次,他竟不提何時歸附,盡是以兵寡難敵逆魏,屢次催促丞相發兵去上庸,協助他固守!此乃歸義乎?無非是想吞我大漢之兵以強自身,左右逢源而割據耳!”

喔~~~

鄭璞聽了,不由啞然。

即是有些佩服,孟達的利令智昏,又是感慨其異想天開。

且不說,不管是否出於無奈,他已然叛過大漢一次,再度歸義時,朝廷必然心有芥蒂。

雖不會責舊事見殺,卻安能無有虛權之舉?

再者,丞相諸葛亮,乃何許人哉!

才智揚名天下近二十年,焉能識不破他那點小心思?

竟會想著,誆丞相發兵讓他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