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靜音飛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試飛需要較長時間,馬由離開這塊相對平整的場地,來到一堆礁石深處,隱藏好自己的身影,並從空間裡拿出了一把躺椅、飲料等,背靠著一塊岩石,愜意地半躺著。
腦海中星兒連結上三個地面衛星接收站,監控穿梭機的飛行狀況。
穿梭機的通訊系統和衛星是採用的同樣技術,諧振波傳送很遠,和三個地面接收裝置,與星兒逐漸增強的非凡通訊能力,共同構建了一個資料鏈網路。
穿梭機以這座無人小島為圓心,不斷變換高度、半徑繞圈飛行。
星兒則即時監控著所有飛行狀態,尤其是動力系統、機體結構、機體外殼材質的變化和各種電子系統,加之為了驗證飛行,裝載了各種檢測裝置,資料處理量極為龐大。但因這臺機載生物智腦,是全球所有計算機(含超級計算機)的算能的總和30倍。還安裝了一套宇兒的專業飛行人工智慧。
如此強悍的配置,處理飛行資料自然極為輕鬆。且試飛階段還有星兒在指揮和輔助。生物智腦也能隨時根據這些實驗,學習進化。
常規試飛動作完成得很順利。馬由命令穿梭機升空到民航客機平飛高度之上、海拔2萬米高空,進行大氣層內超高速飛行。這裡包含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就是靜音測試。
約10秒鐘,穿梭機便從亞音速提速到5馬赫,而且,馬由在全力傾聽的情況下,以他遠超人類的敏銳聽力,也僅僅只有微微的一點振動聲。甚至比海浪衝擊到礁石上的噪音還低。馬由這下放心了。
穿梭機配置的“靜音系統”,是馬由特意為滿足隱身進行的一個專門設計,包含了兩種系統,一是突破音速後的音爆消除,二是動力系統的噪音的消除。若穿梭機有巨大的聲響,哪能談得上全面隱身。
飛行器靜音設計,是一個十分複雜艱難的課題。許多國家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了長期研究。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了一股繼“協和”號和圖144之後的超聲速客機研製熱潮,米國、歐洲、羅剎、倭國等紛紛提出了各自的超聲速、甚至高超聲速客機方案。
但前世直到20多年後(21世紀20年代),也沒有哪個國家得以徹底解決音爆等噪音問題。
而飛機的巨大噪音尤其是超音速音爆,引起了各國的關注。不斷有環保人士提出抗議,許多國家陸續出臺法律,禁止在其領空超音速飛行。正因為如此,圖144於1987年,從克里米亞飛往基輔,完成最後航班消失在人們視線外。唯一超音速“協和”客機,也將在6年後(2003)年10月24日全部退役。
但眾多國家,沒有放棄超音速客機的研發。
其中,前世米國在2016年2月,啟動X59超音速客機的研發。計劃2022 年測試飛行。設計巡航速度為1.42馬赫,飛行高度16800米,力圖將噪音低至75分貝的感知水平。
米國NASA參與了這個研發,並運用了其常年累積的各種技術。主要採用了“安靜超音速技術”(QueSST)。技術路線是透過完善氣動外形來降低聲爆。
傳統的超聲速飛機,其機身各處產生的不同強度激波在傳播到地面的過程中會互相疊加,最終會形成較強的N形波,從而產生聲爆效應。而X59所採用的氣動外形設計,則可有效避免機體各個部位產生的激波在傳播過程中疊加,最終只形成一個強度較弱、對人耳不太敏感的S形波,由此可大幅削減聲爆強度。
為此,X59除採用了與“協和”以及圖144超聲速客機類似的細長機身和大後掠角機翼外,還引入了一系列聲爆削減措施,如機頭細長尖銳,呈長矛狀,可以將飛行中頭部方向產生的強激波分解為多個弱激波。
在主翼前方安裝有一對固定鴨翼,可以有效阻止機身各處產生的多個弱激波彙整合強激波。
採用了現代飛機上非常罕見的無風擋埋入式座艙,可以避免傳統座艙結構對機身前部、中部氣動外形的破壞,儘量保持整個機身外形的光順平滑從而減少強激波的產生。
揹負式進氣道位於後機身上方,可以透過寬大的主翼對發動機進氣口激波進行遮蔽;在垂尾頂部加裝了一個微型平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尾部聲爆訊號強度。
此外,X59儘管為超聲速飛機,但其巡航飛行速度(Ma1.42)相對於“協和”和圖144超聲速客機(二者巡航飛行速度均超過Ma2)較低,降低聲爆強度也較後者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