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薪火(1)(第1/2頁)
章節報錯
但馬由在技術總綱上,還是要求將無法診斷病患的比例,降低到10%以內。誤診率必須降低到5%以內。
標準提高了,在短時間內,完成智慧綜合治療儀的驗證和研發,困難就更大了。加之目前國內尚無體系化的華醫資料化標準,以及權威性的理論體系,尤其是許多理論無法用現代科技手段驗證,如經脈、穴位等。馬由決定將智慧綜合治療儀簡化,將其分解成智慧診斷、各種疾病分類的治療、理療等系列。這樣可大幅度簡化原設計的裝置和儀器研發難度。
如此可成熟一種、面世一種。而不是所有裝置都停留在實驗過程。而且,任何新鮮事物都有一個推廣過程,有一兩種醫療裝置試水,逐漸獲得美譽,其他後續裝置也可借勢。
“其次,我們的智慧治療儀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系列。分別對應4大類的疾病。都是結合華醫理論體系,進行辯證治療。其中包括了穴位智慧針灸、光灸、奈米管無創直達病灶敷藥、超高頻電療、短波、超短波、微波理療等。具體功效大家請查閱內網上的產品資料。”
畢總工感嘆道:
“其實,現代醫學有一個眾人不知道的事實,就是絕大多數疾病,都無法根治。更有甚者,許多疾病一旦確診,基本上只能緩解,無法治癒。”
“我們將這些疾病分為4大類,有災難性惡性疾病,如肝癌、胃癌、肺癌等各種癌。白血病、艾滋病、尿毒症、中風、癲癇、腦溢血......等。甲型系列治療儀針對的就是這些病患。”
“乙型治療儀系列主要適用於常見惡性疾病,如腎炎、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風溼病、胃病、哮喘……等。”
“丙型治療儀系列適用於一些不嚴重的疾病如鼻炎、過敏、咽炎、肥胖症、陽痿、早洩、痛風、痛經……等。”
“丁型治療儀適用於諸多亞健康症狀如失眠、抑鬱、脫髮、多動症......。”
“這些種類的疾病,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沾上幾種,但若是要問,這裡面哪些疾病是可以最終根治?答案很遺憾,幾乎沒有。”
“不是說這麼多年醫學沒進步,醫學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對快病的治療上,比如瘧疾、霍亂、結核等急性傳染病。但對慢性的根治我們幾乎束手無策,大多數慢病我們連病因都不知道,現在絕大多數所謂的慢病治療,都是針對症狀而非真正的病因,只是不同程度的緩解症狀而已,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人體太過玄奧,病因複雜紛呈,醫學目前僅處於初步瞭解人體的階段,醫學能徹底治好的病其實少的可憐。”
“我一位著名醫生朋友還坦陳道:作為醫生,我給自己只能打20分。他解釋說,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能解決三分之一的病。所以,能打20分就很不錯了。”
”我們國家乙肝患者現有1.3億,糖尿病患者1.39億,慢性腸胃炎患者1.2億,每天有7500人死於癌症,每天有1萬人死於心腦血管......但醫學幾乎‘束手無策’。”
“我們研發的系列醫療裝置,有望大幅度改變這種現狀。目前實驗室虛擬測試,有效治療的疾病達3000多種。且這個數量並不是固定的,還會隨著不斷收集大資料、改良我們的藥方和治療裝置引數,而繼續增加。”
“當然,不排除個體差異,出現同樣病情,不同人痊癒程度、時間等不一致的狀況。但恰好基於華醫體系的智慧治療儀,本就是因人而異的辯證。當然,這需要一個龐大的資料庫支撐。這一點集團早已擁有了全國網路的技術能力和儲備。”
在制定治療儀技術方案時,馬由沒有無聊地將所有能診斷出來的疾病,都運用在治療儀中。比如一些現代醫學中,有些疾病可透過各種合理的方式,基本治癒的疾病,就無需再勞神費力,研發對應的治療儀了。例如闌尾炎、膽囊炎等,可以手術痊癒,再如如大葉性肺炎痊癒後可以抗感染。
“現在,這些診斷和治療儀,面臨的共性問題,就是臨床驗證。如何科學合理取樣,用最短時間完成足夠一手資料進行驗證。請各位專家,都給我們提供一些建議。”畢總介紹完畢後,開始徵求大家的意見。
藥品類的臨床實驗國家有整套監管和認證機制,但治療儀並不在其中。所以,實驗方法就值得自行探索。
“我建議,應先找到國家級華醫協會,華醫類著名大學等,召開專家論證會,在理論探索上,先行一步。獲得更加廣泛的有志之士的支援和認可。臨床試驗也要取得他們的全程監督,這樣取得的實驗資料更加權威。不會有人質疑我們有黑幕。”一位專家提議到。
“嗯,程式合法合規,很重要。”畢總工答覆。
“我建議,將各種樣機數量增加。擴大采樣範圍和數量。至少需要12萬臺不同型別的裝置。然後廣招合作醫院、診所。請他在日常的診療過程中,同時也用我們的儀器和他們原有的診斷、治療方案進行比對。最終獲取大量的資料。有了龐大的實驗資料後,再由醫學專家,藉助超級計算機,和各種專業軟體,進行最後驗算和資料庫的修訂。”“這個方案,我認為過於漫長,耗費的人力物力太大,關鍵時間太長。”
“人命攸關,時間長也是負責的態度。我建議診斷儀和治療儀不能對等實驗,診斷儀可驗證一段時間,達到標準後先面世。治療儀必須完成各種臨床實驗程式後,才可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