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九華山(第1/2頁)
章節報錯
馬由證明《哥猜》的新聞報道熱度未減,還在繼續。
他的所有根底都被媒體陸續挖掘出來,諸如初二跳級高中、高一參加高考、參與研發直平映象管技術,直至大一期間就基本完成大學四年基礎學科學分等。雖文中窺豹,但也無不彰顯其少年天才。
報道自然也引來更多教授們的關注。國內一些頂尖大學華清、京大,還有數學專業著名的府旦等,專門派來老師遊說,期望馬由轉學或本科畢業申請到這些大學深造。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但均遭馬由的婉拒,馬由不認為國內大學教學質量和學習環境差距幾何,師傅領進門,造化看各人。且他為了長遠,還是擬出國留學,既定的規劃不會輕易變更。
為躲避新聞記者和蜂擁而至各種學術會議邀請只煩擾,馬由決定利用寒假這段時間,找一深山集中修煉。這也是計劃中的行程,唯有將身體和腦域修煉好,早點開拓到最基本的20%,解鎖科技樹,才有資本和源源不斷的技術資源,入世紅塵,博一番事業。
在地圖上搜尋一陣,他鎖定了這次修煉的目的地九華山。這個道教、佛教聖地,總有一種吸引他的感覺,這次就去找找突破的機緣和感悟。
九華山位於金陵西南約250公里處。馬由也不著急趕路、確定線路後,就選擇乘坐大巴車分段前往。有靈活的時間,視沿途風光而定行程。
歷史上徽商十分有名,徽省古代,有男子滿16歲就須外出經商的傳統。許多年輕人在拼搏數年賺錢後,紛紛返鄉修繕祖屋,這種用他鄉之利回報家鄉的行為,已然成了一種習俗。
華人對住房的眷戀,幾千年如一日,刻印在靈魂裡。才有不久後華國特有的房地產業的爆發和持續興旺。哪怕在僑居海外的華人,有錢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置業。
走走停停,一路觀賞沿途所見古村落。這些村鎮平面佈局規模靈活,變幻無窮。空間處理則大多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
建築更是講究造型豐富,以馬頭牆、小青瓦為基本建築語言。集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錯落有致的空間序列,結構嚴謹,磚、石雕鏤精湛,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等,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也是因奔走他鄉賺取錢財,這些古村落才不斷有雄厚資金修葺,建築工料充足,才有了這些建築雕樑畫柱的濃郁藝術氣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民居的建築藝術亦是如此,人類首先解決的是遮風避雨,富足之後,才有裝飾及奢華。
西遞村、宏村、黃山市易縣鎮、前口鎮唐模村、歙縣徽城鎮漁梁村、旌德縣白地鎮江村等,都是保留較為完整的著名古村落。其中不乏歷史長達上千年,規模在古代也算非常宏大,可見徽省當年農耕文化的輝煌。
三天時間,馬由才來到目的地山腳。遙望不遠處層巒疊嶂的群峰,馬由望景生情,不禁吟唱起古詩人的讚美詩句:
昔在九江上,
遙望九華峰。
天河掛綠水,
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揮手,
誰人可相從?
君為東道主,
於此臥雲松。
九華山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實這裡更早些是道教72福地位列39位,有許多著名的修行者在這裡修行,甚至這裡有飛昇的傳說。由此也可以看出外來的佛教,對本土道教衝擊之大。
這也跟道教清淨無為、順其自然的理念有關,沒有佛教那麼強的擴張性和佔有慾。“此人與我佛有緣”、“此物與我佛有緣”,已然成了僧侶佔有人才和物質資源理所當然的口頭禪。洗腦功法極為強悍。
加之一些歷史原因,導致唐代才興盛起來的佛教,在發源地印度幾乎沒有生存之地後,卻在華國生根發芽,壯大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