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解析《哥猜》(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這是一種比喻,數學解題不是簡單看解析速度。可能一個頓悟,就找到了解題的方向。或者一輩子,都無法完成一道難題。
但電腦運算,就將這個過程大幅度縮短,一個方向不正確,換一個方向繼續前進。如此反覆,加之編制這款軟體的馬由本來數學功底就十分雄厚,也能夠在失敗中,找到出現問題的線索。再調整一些公式和思路,繼續讓電腦進行運算,無非多花費一點電費而已。
在電腦和軟體的幫助下,1993年12月中旬,他終於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最後一步的解答。
透過《哥猜》的論證,也驗證了馬由編制的《馬氏數學智慧解析1.0》可行性。當然,在不同的數學難題解析運算時,還是需要根據數學思路,進行軟體的人工調整。畢竟不是人工智慧,所以還是需要一定的人工干預。
不過,不同數學難題,不斷進行各種除錯和修正,這款絕無僅有的解析軟體將越來越強大。
這可是數學界的奇蹟,也是解析數學難題的獨門法寶。全球所有數學家都還是承襲傳統方式,透過紙筆解題,不僅繁瑣,而且十分勞累。但數學界就這麼任性,大師們都認為解題就是享受其中的過程,好比畫家繪畫一般,創作過程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他將電腦解析的所有公式,都仔細閱讀了一番。完全理解後,他開始編撰解析論文。
兩天時間,他完成了《哥猜》的最終論證稿。沒有急著把論文發表,他回到學校,將論文列印了一份,遞交給東大數學系熊慶來先生親傳弟子、知名數學家鄭慶榮教授手中,請他斧正的同時,也算是給學校一個交代,否則一旦論文發表了,校方卻無人知曉這個來自本校學生的成果,他就有些失禮了。
之後,他透過郵件,將編譯成英文,並嚴格按數學論文格式的論文,向《數學年刊》投稿。
《數學年刊》是普林斯頓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專業數學期刊,和德國的《數學發明》、米國的《米國數學會志》以及瑞典的《數學學報》並列為數學世界四大權威雜誌。
這四大雜誌在數學界的地位就好比《自然》和《科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一樣。華國在這四大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總數不超過三十篇,其中獨立完成的甚至不到十篇,這還是前世2019年的記載。而這個時候,華國發表的論文不到一手之數。所以,在這四本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的難度可見一斑。
這幾個頂刊不僅不支付稿費,還要收取1000多米金的審稿費,這也是學術霸權的一種體現吧。
為了投稿,他查詢了這個世界頂刊的資訊,瞭解到這些資料後,馬由還是心生酸楚,華國強盛的道路還很漫長呀。
《哥猜》論文遞交出去後,他總算輕鬆了一點。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小任務,還是有一點成就感。
稍事休息兩天,期末考試如期而至,他又奔波在各個考場,為學分而奮鬥。
兩週過去,他完成了80%本科學分的考核。計劃下學期開學,利用其它掛科同學補考機會,最終全部獲取剩餘基礎學分。
1994年1月9日,寒假前兩天。《數學年刊》編審和同行審查委員會,認可了馬由的《哥猜》論證,並全文發表了馬由的論文。
《哥猜》宣告攻破,國際數學界為之一振。
華國人徹底論證了《哥猜》的訊息傳回國內,立刻成為了轟動性新聞。且這個世界難題是被一位不滿16歲的少年大學生破解,就更具話題性和新聞價值。
班級輔導員帶著幾位從京城趕來的國家報刊記者,來到馬由租用的宿舍裡採訪,看到房間裡堆滿了數學書籍、資料和各種練習草稿。只有吃飯的茶几邊尚可落腳,其他地方全部被電腦、書籍等佔據,沒有一點立足空間。
這個場景,也直觀讓記者們驚歎,這位全國高考狀元真不負盛名呀、聰明但更勤奮。
記者採訪後,把親眼所見的場景拍攝了照片,撰寫出一篇新聞搞,釋出在國家級媒體《光明報》上,其他許多國家級、省級報刊,也及時進行了轉發。
馬由這位天才少年,終於再度出現在全國大眾面前。也引來了多所大學教授的青睞。
同城的金陵大學試圖捷足先登,由一位副校長親自帶隊,以他們學校更擅長數學領域為由,期望說服馬由本科畢業後,轉考金大數學碩士、博士。
東大校長也不甘失去這位少年英才,親自找到馬由,承諾下學期學分完成後,只待畢業論文答辯,便可破格錄取他碩、博連讀。且專門給他介紹了具有豐厚歷史底蘊的東大數學系,其歷史可追溯到一九二一年。當時,著名數學家熊慶來先生從歐洲學成回國,於一九二一年秋首創東大算學系,任系主任。
馬由不好謝絕,便支吾著答應會首先考慮本校讀研,不過,他還是坦率地表達可能要出國深造的意願。但保證,若留在國內繼續深造,第一首選還是母校東大,這讓校長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