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束小學階段後進入這個階段,主要分三個類別:

1.職業預校

以職業教育為主,並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的面向。雖然原先強調的是在職業上的實用價值,然而卻產生許多問題與批評,例如:在職業預校中只有少部的學生有實際上學,但他們絕大部分都有著較弱勢的社會背景,或是德語並非其母語等嚴重的問題。

2.實科中學

實科中學是仿效普魯士的中學而立,因應較高等的職業教育需求而生,而且實科中學也一直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典範,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其學生的來源背景主要是社會的中產階級,其成功因素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實科中學的教學內容重視德國轉形成第三級產業的社會背景;另一方面由此畢業的學生可獲得中級文憑,並具有許多選擇發展的可能:可以選擇較高等的職業發展;也可以繼續升學,例如進入職業導向的文理中學,因而往高等教育體制邁進。所以實科中學在德國為教育體制中發展較成功的學校型別。

3.文理中學

這是一條最容易獲得高中畢業考Abitur透過文憑的路,並且可以直接進入所有高等教育學校型別,不論是職業教育體系、技術學院或是大學。

第二級進階

銜接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的學生以及職業教育再深化的教學內容。

職業學校

大部分德國學生就讀於職業專科學校,學制13年,之後升入職業高階中學,獲得畢業文憑後既可以申請應用技術大學,也可以再學一年申請綜合大學,比如工業大學。

職業學校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而且很貼合社會對於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涉及機電、IT、會計、看護、美容美髮等方方面面。

文理中學高年級階段:

文理中學的高年級現在一般始於十年級,學制為3年。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模組,為日後進入大學打好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

簡單說,德國的初中生,可以直接上職業學校,畢業後成為藍領或者技術員。另外的可以走精英教育這條路。但這兩條路都是中途可以互相轉換,而且都是以平時成績說話,沒有形式上的高考。所以學生們壓力較小,喜歡什麼職業自己選擇。

而這種教育體制,讓德國一戰戰敗,因工業基礎的雄厚很快再度強大,二戰戰敗,不久後再度站立起來,成為為數不多保持百年不斷正增長的國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有豐厚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合理的人才架構。

想到這裡,馬由不由得下決心,自己創業後,一定按自己的想法建立一所或多所大學,完全以自己的願望,來建立高效率培養人才機制。

一個國家沒有充沛的人才,什麼理想都是空想。

馬由心中瞬間想了這麼多的問題,聯想到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以及修煉需要的時間和場地及空間,最後得出結論,學校的集體宿舍環境不適合自己。

其實,他已掌握了大學的基礎知識。來這裡,是衝著這個大學龐大的圖書館藏,以及有向教授、專家們請教的機會。他總有一種緊迫感,沒有時間也決不能浪費一分一秒的學習機會。

必須外出自己找尋一個宿舍,他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