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教育體制(第1/2頁)
章節報錯
馬由放下隨身揹包,藉口去買生活用品,出了宿舍。
再度進入東大校門,步行在優美環境,隨意觀賞著這座百年校園極具藝術性的建築和整體規劃。
這裡是原國立中央大學原址所在,作為華國最早興辦的近代高等學校之一,其校園建築大多是在1921年後建造的。當時校長郭秉文聘請建築師韋爾遜擬訂通盤規劃。校舍呈對稱佈局,從南大門至大禮堂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的建築物依次排列兩側,形成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築群。
這所由華國人創辦的大學,明顯受到西方建築史上覆古思潮的影響,用西洋古典建築式樣的建築外殼,去包裝具有現代特點的使用空間。
這些建築和規劃,歷經70多年風雨,基本完整保留下來。再過20多年,這座校園成為了華國最火的景點之一,也兼職成了“東南影視基地”,《致終將逝去的青春》、《七月與安生》、《建國大zhi業》、《少年班》、《人民的名義》……等許多電影電視都在這裡取景,校園還入選了“首批華國20世紀建築遺產”。
他邊遊覽,邊回顧起東大這些資料。再次回到大禮堂前,這時接待新生的區域已安靜許多,馬由是最後時間來報到的,估計這個時候,所有新生都入學了。
他獨自站在銘刻了東南大學的校訓的大理石前,仔細品位著校訓的內涵和精神。
“止於至善”,典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裡的“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小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
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註·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對“止於至善”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止於至善”本身的意義,第二要結合三綱來理解,第三要結合八目來理解。也就是說,要結合整個《大學》來理解,這才能完整反映此訓的原初意義,才能在此意義上開出時代性的新釋。
簡要地總結“止於至善”的時代要求,這就是:完善自我,關愛他者,追求至善,保持卓越。
因研究古典科技,馬由還是關注過誕生於華族母星這所古老的大學,不僅是華國曆史最悠久,也是華國教育部直屬17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也是5年後“985工程”、和兩年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更是全國學風最好大學之一。
尤其是剛恢復高考後那10多年,老師們大多都剛從“牛棚”出來,非常珍惜來自不易的安寧環境,拼命想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們。而千軍萬馬殺出一條血路的“天之驕子”們,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學習十分用功。
前有世界著名的楊廷寶、童寯、劉樹勳、齊康、鍾訓正等眾多建築大師,後有首創生物醫學工程的留德歸國博士韋鈺院士,以及馮純伯、呂志濤、孫忠良、孫偉、張耀明、黃衛、劉盛綱、泰寧等院士。以及結構大師丁大鈞、杜訓等。可謂人才濟濟,大師雲集。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與其科學健全的教育體系密不可分。他們的小學生基本上是玩樂中學習,而且學校的課程也只有半天時間,下午社群、體育等自由活動,所以這段時光充滿了快樂。
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好處,畢竟兒童階段主要任務是身體的健康成長。初高中也是相對而言粗淺的基礎教育為主,沒有家庭作業、沒有統一的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自由選擇提前一年或兩三年參加語言類基礎考試,然後再完成綜合性考試。
這些考試都是由專門的考試機構來組織,遍佈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考試機構時間不一致,所以基本上每個月都有考試的機會,這樣學生什麼時候有把握,或者有興趣都可以去考試。並且不限制考試次數,在規定的2—3年內成績有效,學生拿著這些成績單,優選多次考試中最佳成績再去申請大學。
所以在這種非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學生幾乎沒有心理負擔。這些國家的大學入學普遍門檻較低,這樣的輕鬆氛圍傳遞到高中、初中就沒有應付考試那種一錘定音的緊張感。
普遍而言國外的高中以下學業都是淺顯的基礎教育,更多培養的是學習方法和習慣,特別是挖掘學生天性方面做得非常好。
結果就是形成了培養創造性思維良好氛圍。
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德國教育體系更有特色,他們實行的“雙軌”教育體制,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生的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
他們完成4年的基礎教育後(貝爾林、勃蘭登貝克除外,是6年制),進入第二級初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