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一臉懵逼加滿心的疑惑。

這是什麼情況?

皇帝你開海,這是朝廷政策,你跟我這一個草民商議什麼?

陳子龍暗吸了一口氣,說道:“早年朝廷禁海,不過草民斗膽直言,陛下若是要開海,自然是極好的。”

“如何個好法?”

“沿海多有船民私下南洋、日本,商貿頻繁,大明的絲綢、陶瓷、茶葉在海外多受歡迎,若是朝廷願意開海,必然會有更多商人可以組建更多船隊,名正言順出海商貿。”

陳子龍膽子倒是很大,畢竟大明朝在明面上是禁海的。

像他這樣毫不遮攔地在皇帝面前說開海的好處的還真不多。

恐怕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若是開海的港口,能設定在松江府,自然更好。”

崇禎心頭一動,問道:“此話怎講?”

“松江府上海縣,有一條江叫做黃浦江,此江貫通南直隸各州府,利於水運,若是開海在上海縣,則南直隸個州府貨物借可透過船運運輸到上海縣,統一出海,如此更加方便,也更加省錢。”

崇禎不由得吃驚,看來徐光啟和方以智沒有推錯人。

陳子龍這傢伙確實還是有才能的。

能看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事實上,20世紀的上海之所以能崛起,也正是因為上海背靠江浙。

上海的角色是外貿的港口,而真正巨大的產能,是它背後的那兩個省提供的。

從北宋年間,中國的經濟開始南移。

到了靖康之難後,北方戰亂,大部分人跟隨趙構南遷,包括相當一部分手工藝人、文人,甚至農民。

他們將北方更加先進的東西帶到了南方。

明朝松江府下面的上海縣,就是21世紀的上海。

但是在宋代,21世紀的上海僅僅只是西部地區是陸地,東部地區還在海里,等到北宋末年,東部的確才慢慢浮現。

那個時候這裡是沼澤和溼地。

等到了明朝,才真正有了上海縣。

宋代的時候,東南開發的主要是太湖經濟圈,蘇州和無錫一帶,連南京都是這個商業圈的邊緣地帶。

南京的商業真正崛起,是明朝時期。

如果瞭解兩江的水路網,就會發現,密密麻麻的水路網最終匯聚到了黃浦江。

經歷了宋、元、明三代的積累,南直隸和浙江省的農業、輕工業和商業都變得非常發達。

形成了巨大的產能優勢,在明末甚至出現了很明確的僱傭關係。

清朝繼承了這些,所以20世紀,中國加入大航海,上海成為東方最大的港口,就成了必然。

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21世紀。

回到大明朝這裡來,地理格局擺在這裡,選擇開發上海是最佳選擇。

其實這樣是張晨原本就計劃好的。

他之所以找陳子龍,也是因為這個。

陳子龍家裡本身就是做買賣的,又是松江府人,對松江府瞭解,對應天府也瞭解,對南方的商業模式更加了解。

更讓崇禎欣喜的是,他對上海縣這個地方獨特的位置,居然也看得這麼準。

若是這樣,就省了許多溝通的成本了。

完事開頭的時候,最麻煩的就是溝通。

要將一件事簡單、易懂傳輸給另一個人,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