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大淩河之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七月十三日,崇禎抵達山海關的訊息傳到了皇太極的耳朵裡。
皇太極聽到後,倒是有些意外,他沒有想到明朝那個小皇帝居然還敢跑到山海關來。
他以前對崇禎的印象並不算太好。
在他心中,明朝皇帝年少急躁,遇事容易慌亂,而且性格反覆無常。
朝堂之上自然更是烏煙瘴氣,混亂不堪。
皇帝敢來山海關,說明這個皇帝膽子還是有的,而且也願意忍受邊境髒亂差的環境。
這種時候,別說皇帝,連許多官員聽聞自己要被調去邊疆,也是哭得死去活來的。
能來邊境,至少絕對是可以收買人心的。
這一點,皇太極非常清楚,因為收買人心,一直都是皇太極的長處。
不過他也並不將崇禎放在眼中。
因為他有新戰術對付明軍。
整個七月中旬,瀋陽的糧食運輸就沒有停過。
蒙古各部也都在做準備。
此時一共調集五萬精銳,分別由八旗和蒙古軍組成。
由皇太極親自掛帥,兵分兩路。
在七月二十一日這一天,皇太極召開了全軍的高層議事,主要是強調軍紀。
這是皇太極打仗的一貫風格,在他看來,軍紀在打仗的時候,是大於天的事,沒有軍紀,仗就不必打了。
隨後,兩路的統帥也分出來了。
右路的統帥為貝勒德格類,代善和阿敏隨從征討。
線路是越過大淩河,從義州往南下,抵達大淩河與錦州之間。
這是為了切斷錦州與大淩河城之間的聯絡。
左路則有由皇太極親自統帥,走廣寧,南下正面直撲大淩河城。
歷史上也的確是這麼打的。
身在大淩河城的袁崇煥,這些天一直接到各種從前線傳來的情報,都只在說一件事:皇太極要來了。
此時此刻的遼西走廊是什麼狀態?
寧遠有1萬守軍,而錦州屯有8萬守軍,其中有3萬是京衛軍。
這是皇帝提前增兵的結果。
正在修築的大淩河城,也有屯兵3萬。
可以說,袁崇煥將自己手裡大部分精銳都派到了大淩河城,因為大淩河城一定不能丟。
崇禎和他的想法一樣,絕不能讓歷史重演。
這些天,袁崇煥天天親自盯著工事,並且到處檢查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