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是誰?

袁崇煥!

要幹什麼?

要增加人手。

為什麼要增加人手?

因為要築城,築大淩河城。

歷史上的大淩河城是個什麼情況呢?

袁崇煥在崇禎三年被殺,孫承宗臨危受命,督師遼東,在崇禎四年正月築造大淩河城。

七月,皇太極揮師五萬,遼東局勢轉折點大淩河之戰拉開序幕。

結果就是,明軍戰敗,大淩河城被毀。

還沒完,戰爭是政治的延伸。

孫承宗下臺,祖大壽投降,三順王反叛,孫元化被殺,關寧軍損失慘重。

自此,孫承宗和袁崇煥徹底推出大明朝堂,遼東系也徹底開始軍閥化。

這一戰的戰敗,對遼東局勢的打擊,是不可逆轉的,對大明朝是雪上加霜。

國家的治理,也是謀求的投入產出。

只不過國家大多數時候是長期投入,看長遠回報。

例如對軍隊的投入,是長期的,而長遠的包括邊境穩定和擴張疆域兩部分。

擴張疆域帶來的錢財、土地和糧食,是最直接的回報。

邊境穩定和疆域擴張的回報,大於軍隊的投入,這一筆開支就是正向的。

如果花錢投資大量的軍隊,不但沒有擴張疆域,防線也崩了,就不是邊境危機這麼簡單了。

而是中央財政危機。

袁崇煥在的時候,壓縮到每年480萬兩,可也是鉅額開支了。

而崇禎四年大淩河戰敗,相當於以前的投入基本打水漂,沒有任何收穫,還要額外發撫卹。

這就是投入產出嚴重不對等。

而造成這個局面的並不是戰略上的錯誤,而是戰術上的失敗。

眼下,袁崇煥請示要加派人手築城,加不加?

加!

必須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