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遼東風雲(第3/3頁)
章節報錯
這就是張晨的態度。
因為這個戰略是正確的,這一步,直接戳中了皇太極最痛的地方。
所以,今年七月,他親率五萬大軍在大淩河和明軍拉開最慘烈的鏖戰。
那麼,歷史上的大淩河之戰為什麼會敗?
原因也很清晰:
一、大淩河有1.3萬明軍,建奴有5萬大軍,孫承宗上臺,想要提前加人手,受到崇禎和朝中大臣的掣肘,無法伸展開。
等到皇太極七月份來進攻的時候,崇禎慌了,慌忙增派援兵,而援兵一支支前後抵達遼東,被建奴各個擊破。也就是圍點打援。
二、袁崇煥被臨陣抓入監獄,後被殺,祖大壽變得自想自保,關寧軍軍心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三、孫承宗古稀之年,只能坐在山海關遙控指揮,如此在戰局中,資訊傳達必然慢了好幾步。
戰爭中,軍機一閃即逝。
四、祖大壽並未遵守袁崇煥交代下來的守城之戰,而貿然與建奴發生野戰,兵力不敵的情況下,戰敗。
大淩河之敗,看似敗在軍事,實則敗在後方的政治。
張晨隨手拿出一張新的宣紙。
一、築城,對戰,守住了大淩河城,戰勝。
二、築城,戰敗,大淩河城被毀,則立刻退守錦州,建奴得不到任何好處,還調動兵力損耗糧草。等建奴走後,再築城,如此往復,展開拉鋸戰,即所謂的消耗戰。
三、遼東之戰局,必然是消耗戰,所以要做好長期向遼東輸血的準備。
遼東為何是消耗戰?
一、為了牽制皇太極征討蒙古。
二、大明看似地大物博,實則行政僵化,邊軍**,大明的優勢就是地大物博,耗死對方。
但耗死對方的前提是拉鋸戰,而不是像歷史上那樣大明朝一直敗。
寫完這些,張晨感覺自己的思路清晰了不少。
隨即,他有寫了一條:給遼東增兵8萬。
這一條是為了防止之後又斷斷續續增派援兵被敵人各個擊破。
將所有的重點理出來後,崇禎將袁崇煥的奏疏給了方正化,讓司禮監簽字。
當然,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弄死三順王。
以免吳橋兵變,大量火器流入建奴。
崇禎剛將奏疏給方正化,王承恩便急匆匆進來:“皇爺,六部大臣和內閣大臣在外求見,說是要與皇爺商議遼東局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