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華夏聖器:九鼎(第2/2頁)
章節報錯
諸侯向天子進貢是天經地義的事兒,每當諸侯朝見天子,都要攜帶大量的貢品。周室的日常開支,主要就是依靠這些貢品,這對周室來說,極為重要。
周室的都城在鎬京,諸侯從各地趕去朝天子太不方便了。
舉個例子,姜子牙的封地是齊國,就是現代的山東之地。若姜子牙朝天子的話,從山東趕到陝西西安以西的鎬京,這路程就有四五千裡之遙。如此之遠的路程,若是以每天行百里之程算,趕到鎬京就需要一個多兩個月。朝見完天子,從鎬京趕回山東,又要一個多兩個月。這一個來回,光是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就差不多要三個月了。
當然,這還僅僅是理論上的計算,還要考慮到天氣變化,是不是有洪水山崩道路不通這些情形,這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了。
周武王伐紂之後。沒過多久就死了,留下姜子牙、周公和召公輔政。姜子牙主要掌管軍隊,召公主要掌管律令,周公主要掌管內政。如何解決諸侯朝天子路途太過遙遠這一難題就落在了周公肩上。
周公決定修洛陽,在洛陽接見諸侯朝見。
之所以選中洛陽,是因為洛陽“居天下之中”,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趕去洛陽,其距離差不多,這可以大大的縮短路程。節約時間。
洛陽建成後,周天子從鎬京出發,趕到洛陽接受諸侯的朝見,結果卻是天子和諸侯各走一半,皆大歡喜。天下稱便。
自此以後,洛陽就成了周室極為重要之地,每到諸侯朝見天子之時,周天子都要駕臨洛陽。到了周幽王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弄得天怒人怨,到了西戎進攻鎬京之時。沒有諸侯鳥他了,周幽王也就被西戎殺死。
周平王請得秦部族出兵,收復鎬京。然而,鎬京已經被戎人破壞得不成樣兒了。宮室被燒光了。周平王把鎬京的殘破樣兒看在眼裡,心裡發冷,不想再呆在鎬京,決心東遷洛陽。
周平王之所以決定去洛陽。而不是去別的地方,是因為洛陽的宮室完好無損。就這樣。周室由鎬京遷到了洛陽,西周也就結束了,東周就開始了,著名的“春秋戰國”大爭之世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秦異人進入洛陽,看到的全是周公遺蹟。回想當日,在周公之時,周室很強盛,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如今,徒留周公遺蹟,周室已經滅亡了,要秦異人不感慨都不成。
“可惜了,大好的宮室卻是落得如此慘敗樣兒。”黃石公、尉繚和司馬梗也是感慨萬千。
“王太孫,請進。”周赧王忙躬身,邀請秦異人進入宮殿。
“去陳鼎殿。”秦異人一步踏入宮殿,衝周赧王吩咐一句。
洛陽最為重要的東西莫過於九鼎了,秦異人當然是想第一時間見識見識。
“九鼎!”黃石公、尉繚和司馬梗心頭一片火熱,大是急切。
九鼎,是華夏聖器,是華夏的象徵,誰個不知,哪個不曉?可是,九鼎放在洛陽,等閒人哪裡能見到,就是七大戰國的國君也沒有機會見到。除了秦武王見到過九鼎外,其他的國君幾乎沒有見過。
馬上就要親眼見到九鼎了,誰能不激動?誰能不急切?
周赧王心頭一沉,心想秦異人要是見到雍鼎上秦武王的血跡,會不會大怒呢?
可是,他不敢違逆秦異人之意,只得帶路,引領著秦異人一行,直奔陳鼎殿而去。
陳鼎殿很大,足以容納數千人。在殿內擺放著九尊巨大的青銅鼎,氣象不凡,一股霸道之氣油然而生。
“這就是九鼎?果是不凡!”秦異人眼睛一亮,脫口讚賞。
“好!好!好!不愧是九鼎!”黃石公、尉繚和司馬梗眼裡一片火熱,眼睛瞪得滾圓,死盯著九鼎。
九鼎呈圓形擺放,外圍八鼎,中央一鼎,其方位依“九州”而定。
而且,中央之鼎最大,最為氣派。
大禹劃分九州,命每州進貢精銅,鑄成九鼎,一鼎代表一州,自此以後,九鼎就成了華夏的象徵,成了傳國聖器。夏商周三代,無不以得九鼎為得天下的象徵。
“中央之鼎是豫州鼎,中原之地也;東邊四鼎是徐、揚、青、兗四州;西邊四鼎是雍、涼、幽、冀四州。”周赧王極不情願,又不得不為秦異人解釋。
在解釋到雍鼎時,周赧王看著秦武王的血跡,聲音有些打顫,心裡大是後悔,為何不把秦武王的血跡清理掉呢?
“雍鼎?”怕什麼來什麼,秦異人一雙眼睛盯著雍鼎。